谁都希望有听众。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倾听。这是虹彩妹妹推荐并借阅给我的书。作者阿川佐和子写她在二三十年的访谈生涯中的各种访谈经验,倾听——近距离聆听对方的心声。这种倾听就是舍弃传达自己的意见、舍弃考虑自己该怎样做的欲念,只是一心一意地听。在对方说话期间只需要示意“我正听着呢”,或者传递出“我还想听你多说一些”的信息便可。这样,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内心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
精彩摘录:
关注对方的节奏。
那一刻我第一次注意到老人说话的节奏。因为他们说话节奏慢,面对提问时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我就下意识的认定“噢,应该是意识迷糊了”。而且,也许我们当时比较忙,没时间等对方把话说完,就不停的催促,或者直接替对方回答。
“想要点什么?”
“嗯......”
“酱油?医生都嘱咐过了,还是不要加那么多酱油比较好。因为里面盐分较多,吃清淡些有益于身体健康。”
“可是,明天......”
“什么,明天?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考虑,现在不用担心啦。”
对于老人的慢节奏说话方式,我们往往等不及,总会下意识地抢话说。可是,所谓的等不及只是我们自私的行为,对于老人来说,如果自己的话被无视,肯定会很受伤害。
不仅是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节奏。当我在默默等待嘉宾回答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和大脑在以他们自己独有的节奏运转着。我了解到对方绝不是故意要沉默,而是在慢慢地思考。与其破坏这种节奏,倒不如静静的等待,迄今为止,得益于这种耐心的等待,我常常会听到出人意料的宝贵话语。
我的思考
全篇三个部分:何谓善于倾听。倾听的乐趣。容易交谈的倾听术。为什么挑这段精彩摘录呢?好像生活重现一样,妈妈年龄大了,有时说到什么,突然短路了,说的什么想不起来,我听着着急,有时会帮她说,她:不是,不是之类的......其实等一等,她也许就想起来了呢,这样的打断,会让谈话匆匆结束,互相都觉得没兴趣再说(听)了。其实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听,而不是倾听。对于老人,倾听她们讲一些的事情,听过的内容也不去打断,而是仔细地,安静地听,保持着深厚的兴趣,加上随声的附和,老人感觉这样的谈话,会让她满足和愉悦。
对于孩子也是,问一下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带着好奇倾听,不评价和指责,孩子才愿意多说一些,不要在他还在说的时候,就打断他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次被打断以后,孩子可能就不再愿意继续说了,你还怪他不与你交流,实际你不是一个好听众。所以在倾听的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我先听听看他(她)要说什么,不急着评判和给建议。不管是爱人还是孩子,他们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都应该被尊重。
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倾听意味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倾听倾诉,收获信任;倾听需求,收获默契;倾听建议,收获成长;倾听分享,收获灵感。倾听,如此美妙,我们要控制住自己,避免自私地抢夺话语权,或者强行转换话题,说自己想说的内容,让我们学着当一个好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