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春娜
读着张老师的《教育的勇气》说不出的一种亲切,就像一位长者坐在你面前,给你倾诉他的经历,时而苦笑,时而伤感,时而兴奋,时而语重心长,时而谆谆教导。
第一章《一个教育者的生命叙事》,张老师讲了他生命中的重要她人——傻叔叔,一个小时候经常抱他的那个人,一个给他生命最初的需要给他渴望的肌肤之亲的人;写了母亲父亲对自己的性格影响,写了自己小学的学习和阅读经历。
十五页中的一句话“人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自己。”引发了我的思考和追问。
是啊,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芸芸众生,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也只是外在长相一样,但是思想性格,处事方式也有异。为什么呢?张老师经常说,眼光变深。就是反复追问,就能找到本质,就能看清真相。
读了张老师这本书的第一章节,我也深有体会。
一个人在幼年、童年时候出生在哪里,周围环境怎么样,和谁呆在一起,他们的性格怎样,你看了什么书,学了什么,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
我出生在农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有大片大片的麦田和泥泞的乡间小路,所以,我对这些有着特别的亲切和依恋,每次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绿油油的麦地,闻着雨后泥土的清香,总是如此熟悉,我想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已经留在身体里;生命最初(三岁前),听我妈说是和父母再一起的,虽然这些已经没有记忆了,但是身体知道答案,我想小时候正像是妈妈说的那样,父母都很忙,忙着去挣工分,那个时代都是这样的,妈妈抱的机会多一点,后来因为计划生育,我具体不知道几岁父母外出了,我和爷爷奶奶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度过了几年,我也不知道具体几年,这些都需要有时间问问父母,我忽然发现这些信息很重要,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和奶奶去信主,我们那时候说是走星期,每周都去,我印象里奶奶唱主歌很好听,歌词里都是劝人行善的意思,晚上,奶奶每晚都跪在床上虔诚的祷告,把一家人说了个遍,总之,是希望主能赐给这个家庭所有人幸福、平安,后来奶奶70多岁的时候,得了老年痴呆,就是经常翻箱倒柜的,还坐不住,每次我去我妈家里,奶奶都不认识我了,但是,我一说让奶奶常主歌,奶奶就安静了下来,唱的还是那么好听,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能看到奶奶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有时候我真怀疑,奶奶都糊涂的家人都不认识了,竟然还能记得那么多首歌。
爷爷很勤劳,从年轻开始种菜卖菜一直到60多,可是印象中爷爷脾气很暴躁,印象最深的两次一次是把奶奶正在烙馍的框给扔了,当时可把我吓坏了,还有一次是在地里不知道什么原因发了大脾气,我有点怕他。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可 经常在梦里梦见他们,或许是我想他们了,或许是爷爷奶奶也想我了吧,我总觉得他们还没有走,依然在我心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