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内卷“这个词很火,似乎每个年轻人都在谈内卷。但是内卷到底是什么呢?
RUN FAST!
内卷漩涡”里的我们,怎么逃离?
“就算我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这是衡水中学的一名学生在《超级演说家》演讲时说的一句话。最近,这句话和这个演讲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的人抨击“白菜”两字是物化了女性;有的说这个演讲满是戾气和逻辑漏洞;当然也有的人认为没必要去就一个高中生的演讲做过多评论。
这个演讲我也看了,看的是时候,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觉得这名学生在演讲的时候挺放得开;二是疑惑为什么考上好的大学就能够摆脱“普通人”。 谁又不是“普通人”?“普通人”相对的又是什么人呢?“人上人”? 在我看来,人人都是普通人,人人又是独立而又特别的。好的出身和财富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高于普通人的存在;好的素养、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性才是值得尊崇的。
衡水中学是一所以极高的升学率而出名的学校,而这个极高的升学率得益于其近乎苛刻的教学时间表和重金砸出来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几乎没什么假期。而这样一所学校也是被褒贬不一:有的人说只要高考还在,衡水模式对于许多县城学校就有借鉴意义;有的人说衡水中学只是一个高考工厂,里面的学生就是高考机器。
毫无疑问,衡水中学的确是深深陷在“高考内卷”漩涡里的。
近来,大家都喜欢说“内卷”这个词,高考内卷、房地产内卷、职场内卷......
但是,“内卷”到底是什么呢?说得直白一点,“内卷”其实就是由于“僧多粥少”引发过度竞争(我更愿意称之为“无用竞争”),而实际情况却没有变好的现象。
内卷原本用来指农业社会中长期精耕细作投入大量劳动力却没有实现经济突破的现象。在各个行业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年轻人认为,他们面对竞争的无力感与这个现象有共通之处。
内卷为什么另这么多人深恶痛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刚播完的电视剧《小舍得》,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挤进一个好的学校,给孩子报各种奥数班,不论是成绩优异热爱足球的颜子悠还是天真烂漫的夏欢欢,最后搞得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一个孩子也差点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家长也是既辛苦又操劳。
这种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学校,报名各种培训班,而且人人如此,最后学生考上好学校的几率和大家谁都不报培训班的几乎一样,就是典型的内卷现象。除此之外,比如在工作中,为了争取同一个项目,一个人开始加班赶,其他人为了不落后,也不得不选择加班,最后谁也没落到好处,除了老板,当然老板也很有可能卷在其他内卷漩涡里。
正是因为这种不想落后于人,抢夺限定的名额或机会,从而引发的过度竞争,我称之为无用竞争。当然,这里我并不是否定竞争本身,适度的竞争是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带来效益的。
内卷这么可恶,但却像漩涡一样,让人似乎无法逃离,又是为什么呢?
达尔文的生存法则大家很熟悉了,那你有没有听说过社会达尔文主义呢?
大英百科全书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被用于支持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也用于支持阶级分层的正当性,理由是,个体之间存在所谓的‘自然的’不平等,财产多少被认为与一些优越的内在道德品质相关,如勤劳、节俭等等,因而国家干预被认为是干扰自然过程,而无限制的竞争和维护现状则符合生物学选择过程。穷人被认为是‘不适应环境’因而不应当被援助,在生存竞争中,富裕是成功的标志。社会达尔文主义还被用于为以下社会思潮和政策作哲学上的辩护,如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等,特别用于支持安格鲁撒克逊人或者雅利安人在文化和生物学上的优越性。”
简单地说,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按这个理解,内卷其实是一种社会自然淘汰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没必要去过分探究,也不可能逃离内卷的漩涡。其实这是资本主义的诡辩论,更何况中国可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内卷现象与社会主义、与中国应该是违和的。
杜克大学马克·利里认为群体归属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在一个群体里面被认可、被需要才能够产生归属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存在感。从这个方面去理解,也就不难分析社会内卷为什么像漩涡一样很难逃离了。因为内卷很可能就是我们寻求群体归属感,获得存在感、认同感的体现。
另外,从众心理也可以用来解释内卷现象。“枪打出头鸟”这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在一个群体里面,只要你标新立异,不守规矩,那么你就是要被“打”的,即便你工作完成的毫无纰漏。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黑猪很少有人敢去当,即便是心里羡慕和渴望的不得了。
正因为要去获得这种存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就不敢落后,害怕没有足够的财富、没有好的成绩、没有好的工作,就会被边缘化、被看不起,所以不断鞭策自己或者他人去拼命努力,参与无用竞争,即便挤出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消耗过度的精力。
但是,虽然内卷很可怕,也似漩涡一样难逃离,我认为还是有办法逃离的。
我认为逃离内卷的方法有二。一是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二是自我思维方式的转变。
首先,一个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会决定我们去做什么样的事,决定我们欲望的高度。内卷是因为“僧多粥少”。想要逃离内卷,你可以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是真的喜欢喝这个“粥”,是否有必要参与其中的过度竞争。
比如: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考虑一下孩子是否真的热爱读书或者静得下心来读书?自己给孩子报的培训班是否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是否违背和抑制了孩子原本的天性和爱好?内驱力是最好的动力。不要一味地盯着成绩看,好的成绩并非就代表着好的未来。价值观、责任心、情商、和是否拥有坚毅的心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最主要的几个要素;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人,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是否能带来自我认同感,或者自己是否真的适合,以及除了参与无效竞争,比如996,是否有其他更好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方式?
如果你正在为了财富而奔波,你是否可以抽出时间来,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之所以追求财富的初衷,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这个过程当中迷失了自我,或者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当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逃离内卷漩涡也没有什么指定“说明书”。只要是你所真切想要的,也是的确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那就可以了。那样的话,即便你身处激烈竞争当中,你应该也不会有所抱怨,因为这样的竞争该是会激励你前进的,它就不是无用竞争。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我们本能需要的群体归属感。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就是让自己去判断自己是否的确归属于这个群体,或者这个群体是否适合我们,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所期盼的归属感。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自我思维方式的转变对逃离内卷漩涡的帮助。现实社会中,从众心理其实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决定,阻碍着我们的判断,比如说现在考公务员,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公务员?“铁饭碗,金不换”,所以大家都挤破了头,以致于现在考个140几分还是连面试都进不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实际上已经严重内卷化,拼命刷题和花几万块钱参加线下培训机构是上岸的关键。但,公务员真的有那么香吗?一个辛苦努力得来的“铁饭碗”就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吗?我认为不一定。正因为人人都是特别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特殊性,工作种类也应该是千千万万的。千万别被从众心理驱使着,在没有理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下,就义无反顾地冲向内卷漩涡。转变一下自我思维方式,你的选择,你的天地会更加广阔,你的生活也会更有乐趣。毕竟人活着嘛,还是要开心。
在这个内卷化的时代,“内卷”虽然可恶,但只要你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能够及时转变自己的思维,你应该也不会掉到这个“漩涡里”,或者至少不会陷得太深,以至于爬不上来了。更何况,中国已经开始了迈进共同富裕的步伐,相信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