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之领导气质
孙权作为吴国国君关心下属,有意栽培吕蒙,希望吕蒙能通过读书来完善自己,不要做空有蛮力的一介武夫。“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中一个“不可不学”,双重否定,体现了他态度的坚决,“不可不”用一般的肯定句式就是“必须学”“一定学”。可见其希望吕蒙读书学习的目标是很坚定的。
孙权不但有想法,而且善于劝说。 他希望吕蒙学习的的想法不管是用命令的语气还是规劝的语气说出来的,但是都遭到了吕蒙的推托拒绝。如果是一般普通人比如我自己,劝别人读书,人家不愿读何况人家推托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建议不成也就罢了。而孙权作为国君,具有领袖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抗挫品质。孙权并没有因为吕蒙的推托就此放弃劝说。
接下来,孙权用一句 “孤其岂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坦言让吕蒙读书的目的,我们可用责备关切的语气来读,也可理解为是调侃幽默的态度。在这里,孙权点出读书目的的同时,也讲到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治经”和“涉猎”。他不是让吕蒙坐下来苦心孤诣研究经典,只是让他粗略的阅读,广泛的了解历史特别是那些战争上的事,胜仗为何胜,败仗是怎样败的罢了。或许吕蒙听到这里,心里那根紧绷着对读书很抵触的弦就此松懈了下来。
最后孙权用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否定了吕蒙推托理由的同时,现身说法,介绍了其实读书是一件很好很好事情,从“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一个“大”字可见这件事好的程度深,诱惑之大。至此彻底折服了吕蒙那颗拒绝读书学习的心。
本文标题之所以是“孙权劝学”,而不是“命学”“逼学”之类,孙权作为一国国君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同时也奠定了全文的朗读基调。
(二)吕蒙之尊重自我感受
心理学上讲普通人和卓越的人之间区别是,卓越的人有一套自我评价系统,而普通人是他人评价系统。吕蒙算得上是卓越的人,他是自我评价系统,他很尊重自我的感受,通过《孙权劝学》课文中写吕蒙的三个句子可见一斑。
首先,第一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在“君为臣纲,”“君命不可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社会,吕蒙大胆,竟然敢推托君主的建议,可见吕蒙非常尊重自己的感受,他本来就是孔武有力,作战骁勇但不爱读书、不想读书的“吴下阿蒙”嘛!
其次,第二句“蒙乃始就学”。当吕蒙被孙权的规劝彻底折服之时,他读书学习的行动很果断。而且从后来他读书所取得的效果可知,他的这种学习是把孙权的劝学转化成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想要学。他再一次尊重了自己热爱学习,追求进步,渴望建功立业的感受。
最后一句是他对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对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在此句中,吕蒙自称“士”即“有抱负的人”,我们读到了他的自信,“刮目相待”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读书所得的自豪。想必此时,他也一定会懂得了孙权的良苦用心,感激感恩孙权对自己的关切与爱护吧!
这样一个明明可以拼打仗实力,偏偏还要拼勤学苦读的人,不能不让敬才爱才的鲁肃肃然起敬,决定深交,“遂拜蒙母,结友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