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第49期刊登崔鹏的文章说,在很久以前,人们从本能出发,从事狩猎和采集生产。那时候要养活一家四五口人,需要二十多平方公里土地。因为人们追一只受伤的鹿相当于在3600个足球场上奔跑。按这个需求量衡量,中国大概只能住下180万人,上海只能住下900人。
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大飞跃是从采猎社会到农耕社会,一家人生活所需的土地面积从二十多平方公里缩小到30万平方米。而一个传统的工人,大概只需要2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再加上他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也就
300平方米。
再到后来,人们养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持续缩小,这时人们学会盖楼,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总的来看,人类的生活方式是越来越扎堆的。一千年前,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没有几个,而现在,某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也并不令人吃惊。
只要经济体系支撑得住,人们倾向于一个适于生活的地方能住多少人就住多少人。原先人们以为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会让大城市衰落,但中国的大城市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前后,居民规模大概增长了50%,房屋价格增长了10倍左右。
(河北省读者史志鹏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