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玩收藏市场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突然之间一种东西就会特别的火,然后各种媒体都在报道这种东西,不得不说互联网时代媒体的作用发挥的太强大了。2004年开始黄龙玉突然火了,一车几百元的石头几年时间就变成一块石头几万元,现在品相一般的黄龙玉很难卖得出去;接着文玩核桃又火了,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对极品文玩核桃被炒到几十万元,现在文玩核桃一般老百姓也玩得起了;接着崖柏火了,带火手串产业,进入全民盘珠的时代。这几次都是现象级的,一时间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就强行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东西大家就会觉得你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在赏石界同样上演了好几次“疯狂石头的好戏”,一个新石种被发现,“领头羊”一吹风,找几家媒体一报道,圈内人就会一哄而上,夹裹着一些什么都不懂的群众就开启了“疯抢模式化”。三十多年间,有价值观赏石几乎被挖空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两年的观赏石市场,那真是可以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大家不禁疑惑,那些见到好石头就买买买的狂热者都到哪里去了?一部分人发财了、一部分人破产了,一部分手里有一大堆石头。发财的人中要么是业内的“领头羊”,要么是炒作的策划者,要么是资源涨握着。破产的人是入局晚的人,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和一些投资、投机的人。如果是赏石圈内的人就会发现,大部分石头只是在圈内人之间相互倒腾,层层加码却没有真正的卖给实实在在的消费者,因为他们都是买石头的人。最后,顶端投资者不动了,下面的石商就倒下一大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些人为什么会利用媒体撬动市场?一些资深圈内人士说出了实话。这么说吧,你的家乡附近有种很特别的石头,有一天一个人把一块石头卖给了一个石商赚了5万元,就问你动不动心?这一种石头可以随便捡来,你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你也知道你捡的石头一块卖不了5万元,但是卖个500也好呀,反正是白捡的。一块石头肯定是新闻,这样很快就会在当地传开了。然后几个权威站出来说,这种石头很罕见,非常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是就会出现当地的人疯狂去捡石头,捡来的石头就会有人来收购,于是消息灵通的石商和投机者都就会闻风而动,这样石头在流转过程中层层加价。
媒体介入后,一番报道之后,场面就会疯狂。石农把感觉最好的石头存起来,其余的全部卖掉了,一级贩子收购后也把最好的藏起来,其余的加价就卖掉了。没过多久,这种石头就被玩得差不多了,石头的价格被推向了新高,卖石头的人都会很兴奋,因为这钱来得太快了。策划者,疯狂的收购,疯狂的卖,然后很快就收手了,只是手里会留下几个收藏级别的石头。然后,好多人就成了“韭菜”。当然,策划人和那些专家对这个石种的推动还是有意义的,起码这种石头以后可以卖钱了。
新石种的发现,带动了当地观赏石市场的繁荣,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观赏石市场,店铺增多了,倒腾石头的人也多了,也带动了其他石种的流转。一片繁忙景象下面,实际上很多都是假象。最后这种繁荣随着高端人群的退出,一下子就如烟花过后的寂静。市场萧条了,奇石的价格并没有大幅度下降,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精品奇石更是不降反涨,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当时因为观赏石、奇石的价格上涨得太快,石农也变得精明起来,野外的石头越来越难寻觅,石农也在抬高石头的价格。石农是这么想的,我这里是头的原产地,你不从我这里进货你从哪里进货,于是是就扳着价格不放。再者,奇石精品流向市场的不足三分之一,市场上的精品奇石供不应求,价格继续往上走,这更加强了石商和石农的信念,石头肯定要涨上去。
当一些石商扛不住就会降价处理一部分普通的观赏石,这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几个真正的顾客。即使降价幅度大一些也起不到好效果,再者石头的采购价没有降,自己降得多就预示着亏得多。石农本来好多都不靠石头养家,只把挖石头当外快。没有石头挖,就出去打工,石头价格不行就在家里放着吧。这就形成了死循环,精品石头没地方买,普通石头没人买。奇石市场成了一潭死水。
这个局面怎样打破,只有观赏石进入真正的流通起来才有救,也就是说石头要被真正的消费掉,就是说石商的石头被人买回家里赏玩,而不是为了买回去倒腾买卖。商家为了利益可以趋之若鹜,老百姓消费一般很难扎堆,石商手里的石头以及投机者砸在手里的石头的量实在太大了,要想消化掉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济加速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化才会真正地拉动观赏石消费。
就社会发展大趋势而言,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养生、精神方面的滋养,玩石头的人会增多,确切地说真正的消费者会增多,奇石的需求会增大,只是多长时间可以让观赏石市场恢复繁荣,谁也说不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赏石圈的人们在不停地寻找新石种,发现新石种就会又一次类似的炒作,重新拉动石头价格,却没法真正拉动观赏石消费。看看海洋玉髓、这些漂洋过海的石头就知道了。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加入赏石交流圈与全国石友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