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急于求成,越一事无成?这一回,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习“失控模型组”中的三个基模:舍本逐末、饮鸩止渴,和意外之敌,用它们来“预测未来”。
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舍本逐末基模(Shifting the Burden)
有A和B两家公司,都是做“婚前培训”的,教夫妻如何相处。
两家公司现在都想融资100万。A公司用这100万请最好的人打磨产品,让新婚夫妻心甘情愿付费来学;B公司用这100万宣传课程的社会价值,申请政府补贴,让新婚夫妻免费学。
如果你是投资人,你觉得谁会更有未来?你投给谁?
我个人建议,不要轻易地投给B。因为它的商业模式,符合典型的“舍本逐末”模型。
B用“政府出钱免费学”这个调节回路,解决“婚前培训”的销售问题,有没有效?当然有效,这比A的“打磨产品付费学”调节回路有效得多。既然有人出钱,那我就听听呗。卖不出去的“症状”缓解了。
但是,这个“症状解”治标不治本。“标”是卖不出去,“本”是产品力不够。
B不服气说:等先赚了钱,我当然会开始治本,提升产品力的。
真的吗?
赚了钱之后,B可以用利润做两件事情:
把“政府出钱免费学”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拿钱打磨产品,让用户开始付费学。
你觉得B会选择哪一个?
反正免费,消费者对品质没有期待,打磨产品不能看到任何效果;但是一收费,用户瞬间流失。看来,还是把“政府出钱免费学”的模式推广到全国靠谱。收入和利润,立竿见影。
于是,B越来越“舍本逐末”,在“政府出钱免费学”这个症状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失去获得“打磨产品付费学”这个根本解的能力。
现在,我们戴上洞察力眼镜,把这个现实故事,抽象为系统模型。
舍本逐末的本质,就是:一条根本解的调节回路,因为见效慢,遭遇一条被症状解打压的增强回路。最终,问题依旧,甚至更严重,直至崩盘。真的会这样吗?
2018年,遇到了B公司的同学。他告诉我,自从国家调整计划生育国策后,这笔补贴瞬间取消了。他的生意,从100楼摔到了1楼。他想改变商业模式,重新向新婚夫妻收费。却发现,因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产品力,根本无人付费。
B,一切清零,重头再来。这就是“舍本逐末”最有可能的那个未来。
在“根本解”成本高、效果慢时,“症状解”有其合理性,但也是有遮蔽性。感冒药是症状解,缓解头疼、咳嗽、打喷嚏;健身是根本解,提高免疫力。一年吃感冒药的总成本是500元,买健身卡是5000元。不能因为感冒药更便宜,就不去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