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带给我的启发有三处:惊艳的开头、充满戏剧感的故事情节、筛选故事细节
一、开头制造“惊喜”
TED给演讲者的一条黄金法则就是避免“重复你一贯的特色”。通过打破期望,讲述者不仅达到了教化观众的目的,也给人们留下了谈论的话题。他们用积极的方式违背期望,创造出意料之外或者让人拍案称奇的故事。
那就是:先给对方一个“惊喜”。
出乎意料的表达,往往能让听众产生继续听下去的好奇: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后面发生了什么?从而一步步地将其带入准备好的故事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比如,大家常见的竞聘演讲,开头总是:我叫xxx,毕业于xxx,不拉不拉不拉,那要换成“惊喜”,该怎么说?书中有个案例。
在《我是马拉拉》里,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来自一个诞生于午夜的国家。一天午后,我差点儿死在那里。一年前我离开家去上学,就再也没能回家。我被塔利班组织的子弹击中了……
听众会不会想继续听下去?一定会!
结束后,会不会有人记得那个“差点丧命”的女孩?一定会!
那么,下次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如果你想收获更好的效果,不如就放弃“我是谁,多大了”的套路吧。选择从意料之外的“惊喜”开始,一步步带着你的听众进入状态。
假如,现在你已经调动起听众们的好奇,下面的故事该怎么讲?
二、充满细节的场景带入
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讲饱含细节的故事。
比如书中的小女孩,她想要对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爸爸表示不满。但并不是直接对爸爸说:“您对我的关心太少了,需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而是列出了一个由于他长时间工作而错过的活动清单。其中,包括第一天去上学、第一场足球赛、家长会,以及万圣节大巡游……等等。面对这张写满具体场景的清单,她爸爸当机立断选择了辞职。
细节的力量可见一斑。
三、从目的出发的素材筛选
毕竟演讲不等同于聊天,单纯用故事来填充公众表达,只怕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啰里啰嗦地讲了一堆,让听众摸不着头脑,抓不到重点。
因此,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件武器——让故事简化的清晰思路。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讲了很多细节、描述了很多场景,但表达的目的一定是:让对方得到你的概念。
用这个标准来重新判断下备选故事,能够支撑的留下,关系不大的则要毅然舍弃。
于是,重新筛选过的素材都是为演讲目标服务的,逻辑组织和每一个表达的词语都是为实现目标而设计。还会担心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