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放端午假,练琴练得挺苦,感觉左手的关节都有点僵了,然而听着越来越舒服的琴声,一种幸福的感觉也慢慢从心底涌出,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油然而生”,很自然又很充沛,我想这大概是古人造这个成语时的一点感受。其实不止这个成语,古今不管是什么时代,只要人这个动物存在,总会有一些相通的东西,这些东西被古人记在书里,到现在仍然能够引起人们深刻的情感共鸣,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如“精忠报国”,比“如知行合一”,凡此种种,都是古人心灵的感悟,到现在仍能打动我们的心,有时候我想生活在中国真的很信服,因为从古人那里我们会获得很多心灵的营养。
练琴练得苦,这苦从何来?一是克服旧误,一是获得新知。先说克服旧误。旧误者,旧有的错误也。旧有的错误何来?主要是来自有自己的粗枝大叶。现在练习的几首曲子,老师都教过,但老师教的时候我听得就一知半解,回来练习只重自己的感受,不重看谱子。一些音乐的细节之处例如时值长短、停顿、符点甚至音位都比较随便,因而,粗听尚可,一细听,毛病比比皆是。但因为形成了错误的习惯,所以纠正起来就比较苦。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谱子的要求来弹,或许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错误,当然也就不会再纠错上下那么大的功夫。自己录了《鸥鹭忘机》给老师听,老师说毛病太多,许多符点没有表现出来,我对照谱子仔细一听,果不其然,问题多多。这些问题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在最初学一首乐曲子的时候,没有认真研究曲谱,粗枝大叶,差不多就行,结果错误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表达效果。以后还要学更多更难的曲子,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争取一句一句来,不贪多,不求快,学一句是一句,这样学起来可能更快。
由此我想起人的一生:不怕走的慢,就怕走错路。路走错了,即使再勤奋,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因为“南辕北辙”而糟蹋了你的一生。学琴的错误可以改,但人生的错误不好改或不容改,一但积小错为大错,就会造成人生的重大挫折甚至付出生命,贪污、吸毒者莫不如此。那怎么才是走正路呢?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蒙不骗,实事求是。不存非分之想,不做违法之事。这样,才能稳稳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平、充实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二是获得新知。就古琴而言,获得新知主要是听名家的演奏。但是不是空着听,而是对着谱子听。听名家这一句是怎么弹得,然后再思考为什么这样弹,这样学习之后,会有许多新的认识。老师发给我杨青的《关山月》,让我仔细听,改掉自己不连贯的毛病。我仔细听,原来音乐的苍凉并不是非要用大声音及顿挫来表现。杨青的弹奏如行云流水,好像是戍边战士在娓娓道来,和你诉说边关生活之苦,尤其是“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一句,大幅吟猱外加放慢的轮指很好的表现了这一情绪。第三句“长风几万里”本来应该大声,可先生却放慢小声,有柔情似水的感受。这些都是我听名家弹奏得到的新知。要获得这样的新知,就要一句一句的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弹,就和研究诗歌为什么要这样写一样。其实,不管是音乐还是文学,都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核心是要明白表什么情达什么意,然后再去研究情意表达的方式,这样必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琴门派林立,如同京剧,相声,其实,门派就是一种路,一种套路,不同的门派套路不同而已。我们后世学习者想要完全和前人一样,走前人的路是不可能的。因为前人在确定自己“路”的时候,一定是结合了自己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我们后人如果不论青红皂白一概继承,肯定会“学我者死”,可见学琴同样需要“见路不走”的精神。这或许会给人生带来别样的色彩。
人生、学琴、生活、美术、书法本来就是一个道理,所谓智者不过是能参透这个理,并坚持不断、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而已。但要坚持下去尤其需要不犯错与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