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第五章:梦
第六章:家庭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梦被多数人认为是对未来的预测,这样的观点没有科学依据。但至少梦一定程度上会为我们找到要走的路。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将“有意识”和“无意识”对立起来,而且是放在“性”的背景下进行的,作者并不赞同这样完全对立的观点方法。他认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过于隐晦,脱离了现实生活,而且对人的整体的性格研究无法完全表达出来。作者赞成梦是潜意识的思想,科学来讲人在做梦和醒着的时候是同一个人,做梦的目的也应与此人性格一致,被惯坏的孩子则是例外。
个体心理学认为,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并与之息息相关。那些晨起后被遗忘的梦留下了情感,做梦的目的也必存在于其中。所以梦只是引发情感,而情感与人生态度又是一致的。作者总结做梦的目的就是保护我们生活方式不受常理的攻击,即使不想用常理去解决问题,做梦仍会激发某种情感去坚定他的态度。梦在人生态度与现实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合作的人大都遵循常规,而不按常理的人则很少做梦。
梦与现实的人一样,都会选择与我们人生态度一致的画面和场景。梦有隐喻和象征构成,在梦中问题会被压缩精简,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其余部分,这样的构成方式在人生态度有误的人身上十分危险。我们特意去激发自己情感的行为很正常,作者用治疗战场恐惧症的例子予以说明梦是可以欺骗自己的,也正说明梦是很难理解其含义的,梦的分析永远只能针对特定的一个人。
梦对每个人的象征意义不同,我们应该重点考虑梦留给我们的情感以及他与我们人生态度的关系。作者列举多个事例说明梦对人生态度的支持,虽然有好有坏,我们应该看到不应执着于不好的目标,改变人生态度与人合作,对社会做贡献,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梦带给我们的情感。早期记忆与梦中的情形受同样的人生态度支配的,我们可以相对容易的从记忆和梦的陈述中觉察到他是否有合作精神以及他的人生态度。
第六章讲到母亲与孩子的联系最为密切,两者的互动是孩子合作能力最初的培养环境。母亲的行为举止是其态度的反应,孩子的性格养成与母亲有着最为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孩子的成长中虽然其经历对性格有影响,母亲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母亲自身的人生态度、目的都体现在了行为上,另外母亲与别人(家庭成员或是他人)的关系对孩子的人生态度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母亲若单单只关注于孩子的关系,势必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作者批评了弗洛伊德有关恋母情结的解释,他认为恋母情结只不过是养育方式的错误,是人为造成的。一个只和母亲保有联系的孩子,脱离了母亲便容易出问题,明白了这一点,继母与孩子的斗争便不会剑拔弩张。
在家庭中母亲应逐渐将与孩子的关系延伸到父亲。父母有矛盾的家庭,孩子是不可能有合作精神的,这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合作是孩子最先体验到的。任何一方过于强势都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家庭观念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如今社会男性的强势地位是文化过度强调的后果。父亲凶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父母的社交圈应该一致。同时父母的和谐相处以及父母与兄弟姐妹等亲朋好友相处融洽,也必能带给孩子以正能量。
父亲参加工作除了是因为经济原因之外,也可以同时给孩子树立一个坚强的克服困难的形象。丈夫对妻子的爱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但这种爱在孩子面前不可过分表现。
在家庭中性的问题以及金钱的问题都是常见的,处理此类问题应慎重。同时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父母不可偏爱哪一个。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谐的家庭会产生有合作精神的孩子。恐惧、烦躁,多是孩子惯用来吸引父母注意达到目标的手段,噩梦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他们的目标。被宠坏的孩子也更容易生病,当然部分的也只是一种引人注意的手段。父母一方或是某个孩子太过优秀,都会对其他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产生影响。
作者在父母关系和谐并尽心尽力抚养孩子的前提下,讲述了排行不同的孩子对待人生态度的差异。长子的那一段儿“独生子”的经历对他影响很大,若处置不当,会日后会发生很多问题。次子一出生就存在于老大的竞争中,也会更有合作精神。最小的孩子常常因竞争者最多而成为发育最好,进步最快的孩子,当然若被宠坏则会背负更大的自卑感。独生子女的竞争者主要是父母,但如果几个孩子的出生跨度大,则每个孩子都可能有独生子女的特征,家庭地位和环境可以用来解释某些人成年后举止为何如此异于常理,因此需要从童年入手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