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到十月初一,有不少人会疑惑,这是又到了什么节日,为什么有的地方在街边烧纸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只能算是寒衣节的最后的一点遗俗罢了。
也许正如有的观点所言,因为这个节日不再适应于这个时代,所以逐渐没落。但是作为传统节日,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习俗,还在于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对于寒衣节的起源你知道多少呢?
一、秦岁首:寒衣节的底层逻辑
十月一日又名“秦岁首”。所谓岁首,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月。在秦之前,历法是沟通天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人君的最高权柄之一。
故而每逢改朝换代,新的朝代都会修改历法、“置岁首”成为了一种构成政权合法性的必要手段。夏朝的时候以一月为岁首,商朝时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朝是十一月,秦朝时则是十月。
虽然秦朝延续的时间很短,但是秦历的沿用时间却相当的长,随着统一的步伐逐渐推向全国,汉代之后,汉武帝设太初历,重新恢复了夏历以正月为岁首。但在民间依旧习惯于以十月初一为岁首,故而十月初一,就被称为“秦岁首”。
随着时代的发展,十月初一的官方的仪式性习俗活动逐渐转移乃至退化。但是十月作为冬天的第一个月,也是入冬的第一个月,忙碌一年的人们也已经习惯了在这个日子庆祝丰收和祭祀,所以十月初一时进行祭祀,以及过冬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诉求,于是寒衣节的最底层逻辑也由此产生。
二、寒衣节的缘起与发展
寒衣节作为传统节日,但是真正的定名应该是在宋元时期,在此之前,多是叫作秦岁首、十月朔、授衣节等。其来历最早可追随至先秦时期,在《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从季秋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缝制过冬的衣裳。因为九月授衣过早,十月为冬天的第一月,在宋朝的时候就将授衣节移到了入冬的第一天,也就十月初一。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十月一日》中记载说:
“十月一日,宰臣以下受衣着锦袄。”
在北宋时,每逢十月一日(夏历),皇帝都会给宰相及以下的文武大臣赐发锦袄。并在初三时发放过冬的炉碳。在各个时代,官方认可的,或是在实行的不管是节日或是习俗,民间基本都会争相效仿。
故而在民间也有向在远方的或是在服徭役的亲人送去御寒衣物用以过冬,例如在有名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服徭役的丈夫送寒衣。
在我国古代的殡葬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视死如生”。也就是活人如何生活,逝世的人也会怎样生活,故而人们也会认为逝去的亲人会不会在阴间受冷,于是在冬天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为逝去的亲人以烧纸衣的方式送去过冬的衣服逐渐演变成了习俗。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
“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在十月初一的时候,都城(汴梁)中的人们都到郊外去祭拜先人的陵墓,都穿着棉服棉衣前往。
直至元代,才真正地将十月初一祭祖上坟称之为寒衣节。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岁纪》中如此记载:
“是月(十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这应该是关于寒衣节名最早的文字记录。在十月从十月初一的时令被称之为寒衣节。节日习俗之一就是祭祀祖先上坟扫墓。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一个发声的公开渠道,就像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就有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舍弃,有人认为应该保留。甚至于有的观点还把祭祀斥责为封建迷信。
但是祭祀祖先,为祖先烧纸的人,又有几人相信真的有死后世界存在呢?更多的是将这些节日活动当作了一种寄托哀思的仪式。这种祭奠的仪式,体现出的是一种血缘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定具有较大的作用,家庭的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否定,只看到那些负面的地方,还应该看到那些积极的方面,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推陈出新,对于积极有益的部分就发扬光大。如果一味的否定,也许今天逐渐消亡的是传统节日,明天消亡的也许就是华夏文化了。
温馨提示:疫情期间,祭祀上坟时尽量减少聚集。继承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但也得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