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痛苦与死亡疾病与罪恶。慈爱为何还没有拯救这个败坏的世界?
不是要消灭邪恶却办不到,就是他能够办到却不去办,或者是他不能办到也不想办到。如果他要办却不能,就是他无能;如果他能而不办,就是他失德。然而,如果上帝既能够,又要消灭邪恶,为何世上还有邪恶?世界上所有的信仰共同的核心,就是“爱” 儒教是仁爱,真正的真理,本来就一定对假道具有排他性。这是很基本的『对错不能相合』、『矛盾不能存 在』的观念而已。真理拒绝接受假道,我们不能说这就是不包容、没爱心。“慈”应该是指对人对事都怀 有一种慈爱,仁爱的态度。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慈”一方面表现出博大,从容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是指对人做事情不可过满过溢,要保留有一定的余地。从大的方面来讲,“慈”是与万事万物,与天与地融为一体,也体现了一种“道”的精神;从小的个人的方面来讲,对周围的人有慈爱之心,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古代一方面推崇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一方面中国人对孙悟空哪吒的喜爱不见得来自他们的反叛,更多的可能是他们身上的能力和英雄属性。比如哪吒闹海齐天大圣闹天宫的神通广大。再者其实哪吒和孙悟空最后是被收编的,也就是说故事主旨还是官方获胜,小说和传说从来没有宣扬过反叛精神,而是把最初的反叛描写成孩童般的不懂事,通过儒家礼教的教化,最后成为母体的一份子。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天地君亲师的儒家统治思想。
再说回喜爱和儒家,假设喜爱反叛是成立的,那么儒家一定是压制这种人性的统治思想,讲求克己复礼,企求通过抑制自身的欲望和需求去适应这个社会法则,这是儒家思想一部分内容,但并不是真理的存在,大部分真理是人性,也就是废话,比如人有性欲,不吃饭会死……,真理强于思想的存在,人们看了这种尊重人性的反叛行为会从身体上自然的喜爱,这恐怕也是难以克制的。同时儒家代表,也就是释迦摩尼又以一个万能的上帝的角色出现,通过直接的暴力和能力加以强有力的说服力告诉大家,通过修行,克己复礼,九九八十一难,磨灭人性本初的反叛,就可获得更高法力和地位,这种收编是无可抗拒的,这样的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即英雄主义必将失败,儒家思想才是王道。
本质上是矛盾的,但博弈的结果还是儒家思想最终获胜,就像小时候我不听话调皮捣蛋,外公总教育我说,孙悟空那么大本事也翻不出如来的手心。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的。往往是争先者,虽然这些人极其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事情成形成势之前就盲目行动,导致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不敢为天下先”绝不能狭隘地认为是“枪打出头鸟”,而是做事情要审时度势,要有耐心。“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争而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