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婚礼,表面上看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但是它们却共同在婚俗文化中相依相偎。
古人把饮茶文化应用到婚礼中的习俗作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这与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是相联系的。
因为,婚礼就是通过宴会,为新郎、新娘举行认亲拜友的一次“招待会”。
这一天,一般也是缔姻两家至亲好友大聚会之日,新人在门前为客人献茶,
这样,婚礼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叶结下不解之缘了。
不过,这里要说的不只是婚礼过程中的以茶待客,而是在婚礼中用茶作为仪式的各种礼俗。
中华民族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做任何事都讲究一个“礼”字,更何况是人们的终身大事呢!
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一阶段,婚约才算成立。
我国各地订婚的流程大致相同,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某些的礼品,把亲事定下来。
因此历代民间男女订婚,大多会用茶为礼,茶礼也成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形式。
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为“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一说。
敬茶礼成,婚姻关系就确定,如果女子再受聘他人,就会被世人斥责为吃两家茶,为世人不齿。
在古代,“茶”是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件道具。
就像枣子、花生、桂圆代表“早生贵子”,茶在婚俗当中,也有自己独特的意义。
当然,这个意义不是基于谐音,而是基于茶的本身特点。
茶性最为纯洁,可象征爱情的冰清玉洁;
茶树不能移植,可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
茶树的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
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永世长青。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而终”的象征,主要是从宋代的“三纲五常”开始的。
所谓三纲五常,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而“夫为妻纲”一条,就是告诫女性万事都要以丈夫为纲准,不得任性、逾越。
这样严密的思想控制反映到婚礼习俗中,就演变成了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至死不改嫁。
嫁娶时,为了寄托女孩能从一而终的美好愿望,人们就会把同样“从一而终”的茶叶,当做婚俗礼物。
在古代,受到农业水平的限制,茶树移栽的死亡率极高。
也就是说,茶籽在哪里撒播下去,茶树就必须生长在原地,不能移栽。
所以宋代的理学家认为茶具有“从一而终”的特点。
江南汉族地区流行“三茶礼”
“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合卺时的“合茶”。
当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即“一茶”,含美言之意。
男子上门相亲,女子就会递清茶一杯,即二茶。
男方喝茶后将贵重之物置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如果女方收受,这门婚事则已达成。
洞房前夕,还要以红枣、花生、桂子泡茶招待客人,即三茶,有早生贵子之意。
这三次喝茶,既受父母之命,又有媒妁之言。
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
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
第1道称“苦茶”,
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
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苦茶”之名由此而来;
第2道是“甜茶”,
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
第3道叫“回味茶”,
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
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
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
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只备一杯清茶、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堆,
婚礼就是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辞,便告完婚。
如前所说,我国大多数民族,都嗜好饮茶;
我国各族婚礼,五光十色,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用茶来作礼仪。
如果把我国婚礼中派礼生的茶叶文化现象全部搜集起来,则将是一幅极其绚丽的历史风俗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