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情商,就是引导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和各种状态下的真实的自我相处。
想要一个24小时完全听话的孩子?那就不是孩子了,也许是人工智能什么的。一个有情绪的孩子,也恰好是提醒家长的机会,在面对冲突与处理冲突中,让家长更清楚看到自己,更好的了解人生。
很多时候,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犯的错误,还会故意问:你昨晚几点回来?你有去补习班吗?等等,就好像故意给孩子“下套”。当面对犯错的孩子时,大人会失望会愤怒,他们希望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找到一个释放和承担的对象: 我生气,是因为你不争气。
所以,正确拆除家长自己的情绪地雷,才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第一步。
处于婴儿期的孩子,需要刺激迷走神经的生长发育,而迷走神经的张力很大承担上决定着孩子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因此家长与婴儿的互动很重要,既不能太多让孩子处于太兴奋状态,也不能太少让他们变得自闭。
要再次提到“正念”。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习正面面对情绪和冲突,不要岔开注意力,即使面对情绪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学会与痛苦相处,本身就是情绪管理的一部分。
大人要学会诚实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而表达情绪,首先要认识情绪,学会给情绪命名,为它们贴标签。就像照妖镜,让负面情绪不再模糊。情绪引发行为,只有认清自己的情绪,才能合理区分行为,定下规矩和边界。
想到吴军老师说,有规矩的做人,有边界的做事。又有一种打通知识的感觉。不仅是教育孩子,这本书也对成人的自我情绪管理,也有引导和启发意义。
12 《不吼不叫》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里,家庭作为最小社会的关系单元,而家长则是这个单元里的权威代表。西方的民主进程远早于我国,平等的观念更深入人心,家庭成员的关系也更趋于平等。然而“反社会”,“反权威”似乎是外来词汇,接触西方文化之前,很少被讨论和提及。
前面的一段似乎与本书没什么关系。但我更多思考的是,为何大人长辈对孩子会“大吼大叫”,会“声色俱厉”,而又长期被双方认为是“顺理成章”。
面对一种现象,我们不仅仅是发现和反思,更要探究它形成和存在的原因。即使是经年累月,反复发生,被大多数人默许的事,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对的。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去认识它,那么就不可能去改变它,纠正它。
想想,大人为何会对不听话的孩子发脾气?因为理所当然的认为,你不服从我,就应该被责备。而且是被严厉的责备,甚至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惩罚。会大吼大叫的家长,本质上自己内心不够成熟,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收到挑战和挫败时,需要找到一个有实体的对象来承接他们情绪的出口。不管对方是孩子,或是另一位大人。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不是情绪的表达必须是极端和激烈的。
书中有例子提到,在紧急危难的时刻,家长的“吼叫”是一种预警,与情绪无关,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什么是吼叫?为什么会吼叫?
因为想表达愤怒,在提出警告。所以,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大人在发火以前也许可以想一想,究竟自己只是在表达愤怒,还是想帮助和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努力改正。这很重要。因为如果连说话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对方能明白,能猜出来。而真实的意图,要求我们坦诚,不掩饰,不回避。
这又可以联系到“正念”的理念。坦诚,真实,是世间最难的事情之一。
之前曾经总结过,教养孩子是个复杂系统,因为系统内的元素会因为对方的行为产生反应,之间会互相激励,强化整个系统循环。在孩子年龄尚幼时偶尔的吼叫一定会起到震慑的作用,根据“最小阻力原则”,越好用的工具和方法,人就会越倾向于使用。久而久之,大人就会养成大吼大叫的习惯而不自知。
除了情绪以外,来自工作和社会的压力,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等,都会进一步造成大人的情绪不稳和恶化,
不过书中没有深入研究的一个原因,但是我认为很大程度的重要原因,是天生的基因所致。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是暴躁而极端。如果加上后天环境不够友善,自身成长经历艰难坎坷,那么早就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如何纠正和避免吼叫呢?书中讲到了情绪管理的ABCDE法则,也就是“慢下来”,“深呼吸”,“换位思考”等等。工具的使用倒在其次,只要愿意并且多加提醒和练习,最终可以做到有效的情绪管理。至于书中提到的另一个更有效的4C法则,其实更可以参照《影响力》和《先发影响力》,是用了一些技巧来改变人的认知模式。
这是家庭系列的第四本,总结到这里,都觉得自己不像是在分析真实的大人,而是在写古来圣贤了。这世间哪有既勇敢又温柔,既真诚有智慧的完美家长?
写到这里不禁觉得,拥有伴侣和子女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多了一个维度来认识自己。我们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也是探究和挖掘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生,重塑和改变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