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读《亲爱的安德烈》第一封信有感
这是《亲爱的安德烈》的第一份读书笔记,也是我的日记。
我很庆幸能在二十多岁的年龄发现这本书,它让我看到我这个年纪所纠结的很多问题,世世代代的人都在经历。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共鸣以及新角度的思考。
1
第一封信题目是“十八岁那一年”,缘由是安德烈问了一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妈妈,你十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我浑身涌起激动的血液,期待着龙应台这位有才华的作家给我一个对未来规划的答复。
但是,没有。
没有任何关于你应该如何规划你生活,我当年如何规划我生活的内容。
作为母亲兼作者龙应台的,她整封信都在写她当年在海边渔村的愚昧无知。
她说她不懂什么叫下水道,洪水来了,便只能躲在家里,等水褪去,再收拾院内鸡鸭狗鱼的尸体。
她说她不懂什么叫垃圾处理,大家都把垃圾堆到路边,走在路上就会被肮脏的塑料袋糊一脸。
她说她不懂什么叫高速公路,二十三岁去洛杉矶后,被高速路上整齐的车尾灯惊奇到了。
我本以为,一位优秀的作者在十八岁的时候,必然也是精彩的、有规划的,有着人生赢家一般的安排。
万万没想到,竟然是那么朴素。
2
我把同样的问题问了我的母亲,抱着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复杂心情。
也许是因为焦虑迷茫,想听听长辈的意见;也许是因为好奇,想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
妈妈给我说,她十八岁、二十岁,乃至三十岁的时候,什么也没想。
她说,当年,她们还处于大家集体做工换粮票的年代,我姥姥常因为某些事被欺负。
于是,我姥姥一直有个目标,就是让她的孩子吃上皇粮。
在那个大家并不重视学历的年代,我妈妈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成功变成国家公务人员。
那是她的年轻时光,只有这简简单单的愿望。
3
现在的年轻一代,想的东西太多了。
消费主义的盛行,让我们在物质享受中沉沦,想要更豪华的房子,更精美的食物。
网络把地球变成村,人们便看见百万富翁的生活,幻想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年轻人让朋友圈里充满了精修过的美图,我们好像变成了精致优雅的艺术品,却去掉了属于人的部分。
龙应台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却是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4
下水道、垃圾处理、高速公路,这些知识都好补,但是每个人年轻时候逐渐变化并最终定型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正如龙应台所说,海边渔村给了她对生活美的感知力,那些性格光明、黑暗和灰色的人,给她塑造了最基本的生活画卷。
从此,她变得成熟,成为一位有包容力的成年人。看见这世界灰暗的一面,她不失望,看见这世界友善的一幕,她心怀感恩。
因为网络,新的年轻一代见了形形色色的画卷,很容易迷失了心,被社会上任何的价值倾向所诱导。
实际上,是因为自身价值还没有“定锚”。
有了自己的“锚”,才能在这动荡又混乱的人间坚持住自己的一份港湾,在自己心灵的内部,是平静安详的。
有了自己的“锚”,在面对无数种选择的未来,才不会迷茫和焦虑,内心的价值取向会给自己指明方向。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锚。
你的“锚”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