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电影《哪吒》你看过吗?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阴差阳错成了混世大魔王。哪吒兜兜转转,最终决定与命运抗争,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
其实,“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观念在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中早有体现。《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通过描述作者袁了凡的亲身经历,教导儿子掌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方法。
袁了凡,原名袁学海。小时候,有个算命很准的孔先生算出他是读书当官的命。甚至算出了他哪一年考试得第几名;哪一年会去某县当县长;53岁时会去世。命中无子。袁学海把孔先生所算的一切,详细记录下来,牢记在心。果然之后的考试名次和孔先生算的完全一致。唯独有一件事例外,孔先生算袁学海成为廪生,按月计算,领取口粮九十一石五斗后,才能成为贡生。可袁学海领到70多石时,就被当时的教育厅长批准出贡了。正当袁学海开始质疑孔先生所算命数时,教育厅长换人了,提前出贡这事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一年后出贡时,领取的口粮数量恰好如孔先生所算。
孔先生怎么能算得这么准呢?其实这契合了现代心理学的自证预言效应。人相信的事情,总是会想尽办法通过千方百计来验证事情的正确性。但是袁学海没学过心理学,他不知道啊。自此,开始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既然一切都是命定,那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无意义感,就是现代的抑郁症。
治好他抑郁症的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常年在洞穴里禅定,谁来找他都不理,最多扔个蒲团出去打发客人。而前来拜访的客人,最多坐不过5分钟。到了袁学海拜访他的时候,一坐就坐了三天三夜。云谷禅师一看,这人了不得,便问他,你为啥能三天三夜不起妄念呢?袁学海答道,因为孔道长早把我的一生算定了呀,我都知道我是啥命了,还胡思乱想啥呢?云谷禅师一听,哭笑不得,原以为他是个道行高深的圣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凡夫。云谷禅师告诉他:心外无物。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的心吸引来的。你心中的想法,始终在支配你的情绪和行为,控制你的人生。命自己立,福自己求。每个人的命,都是自己造就的,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追求的结果。佛门不是无欲无求,只是求的方式不同,我们要向内求。得到一件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他。审视你的内心,你觉得自己配不配考取功名?配不配有儿子?袁学海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缺点。于是,云谷禅师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自此,袁学海,改名袁了凡,意为了却过去凡夫俗子的生活,摆脱命运的束缚。通过修行、做善事、为人谦卑开始了他的改名之旅。最终他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0多岁,完全跳出了算定的命数。
那云谷禅师的话,在今天看是否科学呢?心理学有两个术语,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就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外归因是归结于外界。算命就是将人生交给了外归因,而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命运,这是内归因。那些能够坚持终身学习且学有所成的人,都是内归因者。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贝多芬、海伦凯勒等人。云谷禅师的教导相当于将内归因的种子种在了袁学海的心里。所以,当他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时,算定的命数就不准了。正如认知心理学所说: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并不能决定你得命运,决定你命运的是你对这些事情的认知及由此采取的反应。
“修行”“行善”“谦卑”是云谷禅师说的改命三方。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一是修行。“修行”就是自身有过错,应该彻底改正,永不再犯。修行的一个工具就是用功过格记录下每天做过的好事和坏事,这表面上看是记录行为,实质上是通过言行觉察内心,进行反省。这正契合现代心理学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真实自我。书中说“过有千端,惟心所造”,意思是,一切形形色色的外在失常行为,都源自你还没有觉察到的内心,它们就像一条心理暗流,在你的心中涌动,推动你的言行,所以改过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心中开始改。举个例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也知道要少吃多动,也知道肥胖的坏处。但是在面对美食时仍然控制不住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控制的住?要诊断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严重干扰自己生活了,这个时候他们才能下狠心减肥。这就是肥胖,让人心生恐惧,由此才下定了改正的决心。
二是行善。袁了凡发愿行善三千,以求得一子。结果,三千善事还没有做完,就生下了儿子。发愿行善一万件,三年后就中了进士。为什么行善能让人梦想成真呢?其实,这符合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除了会得到金钱等外在性报酬,还会得到乐趣、赞同、爱、感激等内在性报酬。行善,恰好可以通过帮助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内在性报酬,让人在关系中得到舒展,让情绪在关系中得到流动。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内心空虚、寂寞,后来却被钱婆婆用织毛衣治愈了。帮助钱婆婆织毛衣,无脸男收获到了赞同和感激的内在性报酬,也与钱婆婆建立了关系,走出了孤独的深井。所以,如果你有失眠的困扰,不如想一想第二天做点什么事能帮助别人?
三是谦卑。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张畏言的秀才,在看到平时没有他有名望的秀才考过了乡试,自己却落榜了,忍不住大骂考官有眼无珠。路过的一个道士看到他骂人的样子,说:你的文章一定写的不好。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你这样怒骂考官,说明你自命不凡,很骄傲。当骄傲横亘在心中,必然会遮挡你内在的才华,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道士所说的话,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要走出自恋陷阱。心理学家胡科特说,自恋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适当的自恋是一种自尊自爱,但如果过度自恋,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要围绕着他转,只考虑自己,不在乎别人,就成为了一种病态。所以,我们都要保持适度的自恋,不要调入自恋陷阱中,无论何时,都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谦卑之心。正如书中所说:当你飞黄腾达的时候,要保持谦卑,要常作落寞之想;即使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多多想到艰难险阻。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曾国藩人到中年看过这本书后,改名为“涤生”,大彻大悟,终成一代名臣。所以,改变从什么时候都不晚。不妨此刻在心里种下“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种子。你的命运齿轮将从此刻开始悄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