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人不喜欢《杀手里昂》这部电影。在普通的观影群众眼里,这部电影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讲述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深情故事,而在许多电影从业者眼里,这部电影更是时代的标杆,影响了很多之后的动作片风格。但也有人故作玄虚地认为《杀手里昂》不过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片,似乎对大众口碑一致的好评电影呲之以鼻,就能得到某种优越感似的。
而我则和大多数人一样喜爱这部电影,并想通过此文,从电影画面、人物塑造、情感、剧作等多方分析,来找出《杀手里昂》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
影评将分成【影像的感染力】和【两个孩子的爱情】 两篇发布。
影像的感染力
电影的画面镜头始终是影响我们观影感受的第一要素。这部电影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第一部分的文章主要是通过截图分析画面的表现力,在第二部分里再聊聊这部电影的感情元素。
影片开端是一个高空视角,从城郊一直飞行到室内,最后到了这个“little Italy”。这是暗示地点在意大利移民聚集地,主角是意裔。
这部电影的镜头极为干净利落。几乎所有镜头都为叙事而服务。从里昂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到他结束第一次暗杀,这整段剧情都在表现一种杀手的冷酷、利落。这里的里昂符合我们心里对【杀手】的定义,是极力附和我们对【杀手里昂】的预设身份判断,这和之后里昂所表现出的温柔童真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
这部影片最为频繁使用的剧作手法就是【反差】。在表现里昂作为杀手的剧情里,他总是出现在我们没有想到的视觉重心之外,这个镜头桥段里,胖子拿着手机慢慢后退,远离门窗试图找到安全感,然而从背后悄然而至的刀子却架在了他的脖子上。巨大的心理落差。
玛蒂尔达的出场是一个楼梯口的俯视镜头。拿着香烟的小姑娘坐在一个危险的地方。这个镜头传递出的信息是“置自己于危险”。这表现了玛蒂尔达的心理状态:叛逆,又试图通过伤害自己来赢得关心、注意。
栏杆后的玛蒂尔达。占据整个画面的栏杆象征着牢笼和不自由。这也表现了玛蒂尔达此时所处的境地,周遭环境和家庭给她带来了苦闷和心灵的孤独。
而里昂则习惯了孤独。一个人看《雨中曲》,乐呵呵地寻找着身后唯一观众的共鸣。我们很难把这个大男孩一样的人和几分钟前那个杀人如麻的杀手联系起来,这种反差对人物塑造有巨大作用。
加里·奥德曼塑造的反派警官角色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古典音乐的优雅和毒品药物的疯狂集于一体,他所表现出的病态和暴躁有一种令人战栗的观感。
这是光与暗的表现力。在里昂内心挣扎许久最终打开门时,光明驱赶了所有的阴暗。对玛蒂尔达来说,里昂就是她的光明。而在电影的最后,里昂的光明近在眼前,他却最终没能到达,倒在了光明一步之遥前。
玛蒂尔达对里昂的模仿。早熟的玛蒂尔达的心理年龄早已超过了12岁,然而她也并未拥有一个成年人的成熟内心。她处处试图表现出自己的成熟,然而这种做法却正是一种不成熟。她处于14到16岁的青春期性格,独立的人格已经形成,但对这个成人世界仍可算是一无所知。
里昂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的出口,倒在了终点前。影片用第一视角的倒下来强化身临其境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很多电影里出现过。导演在这里用蹒跚的镜头来模拟里昂艰难的迈步,光影的变幻也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玛蒂尔达种下植物后,视角飘向空中,仿佛是里昂的灵魂最后一次俯视。
这是一部极其利落紧凑的电影。故事和动作场面的衔接几乎毫无缺陷,一点不会让观众觉得艰深晦涩。《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画面影像是纯为叙事而服务的,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画面,配合电影里精确使用的背景音乐达到了极为成功的戏剧效果。
下一篇文章将不再分析这部电影的镜头画面,而是讲述这个凄美故事的内核以及那些表现人物关系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