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淅川县荆紫关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干群一心,忠诚担当,砥砺前行,一批扎根基层、敢于奉献的“领头雁”,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用情怀和担当谱写出一首首“精准扶贫”进行曲。
巾帼不让须眉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书记就很靠谱!”在距荆紫关镇10多公里的庙岭村,一提到村党支部书记魏周娥,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魏周娥今年54岁,是该镇唯一女支书,担任村支书6年。
庙岭村地处丹江上游,沙滩地较多,为了在保护南水北调水质的同时,尽快改变村貌,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魏周娥积极引导村民,将本村400余亩河滩发展成湖桑。
2015年,她积极探索“村委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方式,全资高标准建设莲藕基地100亩,带动全村21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6年,她大力响应镇“生态林业强镇建设万民行动计划”,带领群众种植薄壳核桃、大樱桃2000余亩,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经济林达4000余亩;今年,她引进森旭集团入驻庙岭村,建设了制鞋和插花两个扶贫车间,辐射带动方圆5村300余人就业增收。同时,她还积极发展光伏项目,流转河滩地建设1200亩油用牡丹育苗基地。
如今,庙岭村已由昔日的全镇“落后村”发展为“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镇产业发展先进村”,全村呈现出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网销成就梦想
“我们村有今天的变化,全靠孙照锋这娃儿,是他建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带富了这里的村民!”菩萨堂村党支部书记靳文坤介绍。
1981年出生的孙照锋,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娃儿。2003年他中专毕业,看到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大片的耕地、荒山,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0年,淅川县出台了生态农业发展政策,孙照锋看到了曙光。在镇、村的支持下,2013年,他成立了菩萨堂林果农民合作社,重点发展薄壳核桃、神仙叶凉粉树、油用牡丹等生态产业。
“刚开始困难重重,村民们不愿意土地流转,缺少劳动力,道路不通,资金又非常匮乏……”孙照锋回忆。孙照锋一方面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四处筹集资金。
4年过去了,该合作社的果树已开始挂果,可产品该怎样销售呢?“近几年网店遍布全国,尤其是土特产网上销售火爆,开网店,销路肯定不错。”早些年在外闯荡过的孙照锋信心十足。今年初,他成立了网上销售公司,通过网络,使深山中香菇、土蜂蜜、神仙叶凉粉等20几种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菩萨堂林果农民合作社已发展薄壳核桃、神仙叶凉粉树等生态产业1000余亩,网上销售已达50万元,持股每人可分红两万多元,解决了200名群众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50户贫困户138人。
转产探出新路
在穆营村被取缔的养殖场中,经常出现一位身材清瘦、果敢大方的中年男子奔波忙碌,他就是该镇穆营村的党支部书记徐银海。
2016年以前,穆营村是养殖大村,有养殖场50多家。为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2016年春,淅川县要求关停库周禁养区的养殖场。把穆营村的钱袋子甩掉,确实是个“难事”。
接到关停通知后,徐银海率先站了出来,毅然签下拆除协议,打响荆紫关镇畜禽养殖拆除第一战。“第一拆”的消息传出后,全镇养殖场拆除工作容易多了。
为确保养殖场拆除工作顺利进行,他不分白天黑夜穿梭在各家养殖场,宣传拆除工作重要性,解答政策补助问题,最终让“一人自拆”带起“一片自拆”,提前完成了40余家养殖场关停工作。
养殖场顺利关停了,但关停后该如何发展?为了寻找转产发展的出路,徐银海多次组织养殖户到陕西、安徽、镇平等地,了解天麻、茯苓、猪苓、灵芝、瓜露等中药材种植市场,最终探索出利用废旧场舍种植天麻、茯苓的转产之路。
为了让养殖户放心、安心,他率先在自己原场舍建起了天麻、茯苓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养殖户都纷纷踏上了转产之路。目前,该村已种植天麻10余亩,茯苓20余亩,按照当前天麻每斤10元、茯苓每斤5元的价格计算,已超出养殖的收入。
“村里60户贫困户已经有26户加入种植行列,212人脱贫攻坚战已胜利在望!”徐银海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刊登于《南阳日报》)
作者简介
时文峰,爱好广泛,喜欢文学、绘画和摄影,南阳市摄影协会会员。
多年来,相继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日报等媒体发表了《春蚕村官魏周娥》、《穿行于三省边界的“绿衣使者”》、《 丹江边上“绿色梦想”》、 《绽放在三省之交的“电力之花”》、《请党考验我》、《脱贫攻坚路上竞风流》和散文诗《醉在风中的花香》等百余篇作品,多次被上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授予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