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作文题想到的
高三的学习离不开各种习题,最近让学生做了一套综合试卷,试卷的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标语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20世纪7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 ,20世纪80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文明守纪开拓创新”,21世纪以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
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也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不同时代里学校有不同标语,而这些标语也正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前面三则标语都反应了时代精神,而最后一则标语则同中有异,特别强调了分数的重要性,反应了当代教育学生之间竞争的残酷。学生写作时大多从教育的育人功能入手,来分析教育的意义以及当下教育的弊端。而我在看到这则材料时,却有了一个与作文写作无关,与题目有关的一个思考。那就是人生里有两件事很重要:修德行与求学问。与之相对的,教育也就有两个最基本功能,那就是立德行与教学问。
德行,立人之本,做人之基。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三纲五常是德行,女子无才是德行,仁义礼智信是德行,温良恭俭让是德行,孝悌忠孝是德行……当下,我们要修炼的德行,除了历史中遗留下的美好品德外,还有一个重要德行,那就是体现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层面的教育,都应有德行的内涵在里面。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那么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有德行教育。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教学问。有才无德与有德无才到底谁更可怕?这是说不清的问题,有人说,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不可怕,只要你是个好人,有德行的人,就可以昂首立于天地间。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历来有多少悲剧是源于无知和愚蠢?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说到学习的重要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杨伯峻先生这么解读这段话: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仁、知、信、直、勇、刚”本是六种品德,但因为不好学,没有学问,就可能转变为六种弊病。圣人洞悉人性、人生、世事多么深刻透辟,令人赞叹。
德行与学问,犹如人行于世间的双腿,我们要想轻盈愉悦地前行在人生之路上,二者就缺一不可。教育,必须兼顾立德行与教学问,这样才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双腿,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