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听了一个周的课,每一位老师都至少听了4节。我还是那样一个观点,听课和被听课不能被当成任务指派,那样大家积极性参与的动机也就没有了。我们只能把听课与被听课看作一次分享机会,是老师之间加强了解,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手段。所以大家永远不要担心,学校会去检查你们的听课本,数大家的听课节数,并把这个做为评价老师工作的KPI。
这次集体听课是本学期的第二次。9月份的第一次集体听课,我们的目的是让老师们去相互学习一下,别家的课堂常规建立情况,从学校的层面上来看,这是对课堂常规建设情况的摸底。11月份第二次听课,我们还是想相互了解一下现在的课堂到底怎么样了,能不能在马上开始的家长开放周上,让家长有一个体验感不错的课堂。所以这次的集体听课,目的也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因为是以学习为主要目标,那究竟什么样的课才值得学习呢?其实,好的课,不好的课,都有学的价值。但是好课能学到我们可以马上应用于自已课堂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谈好课的标准这个话题。
标准一:目标导向
学习就一定要关心学习的结果。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要保证每节课有一个清淅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案要深植于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一节课是不是在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的重要标准。
我们听的每一节课的目标,我通常将之称为课时目标。相比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完成一个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一个特点时间节点上的小目标,因此制定课时目标的依据是:
- 单元目标
制定单元课时目标的原则是SMAR原则,即具体(S),可测量(M),能达到(A),具有相关性(R )。 - 学情和内容
目标是核心,但是在课时目标的制定上,一定是从学情与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上出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另外一个目标导向,就是教学方案设计要基于目标。教学方案包括:教学流程、教学情景、评价等,所谓的目标导向,就是这些要素也要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标准二:有效率
好课的第二个标准是效率高。我这里所说的效率是个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即不仅有数量的意义,也包含有时间的意义。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当然希望一节课上,学生能掌握的东西越多越好,一节课有很多子任务,不同的任务也按重要性,有不同的分类。在重要的任务上能多倾斜时间,并能保证所有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也是效率高的一个表现。老师除了要备好课,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课堂常规。常规为什么能提高效率,这是因为:
- 常规能促进教学环节的自动化
- 常规能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所以,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还是要从细节着手。在细节上花地功夫越多,与学生的默契程度越高,效率必然越高。
效率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在“面”上,这个面,指的是学生的数量。一个班上,有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有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有要求不同的学生......。高效率反映到面上,就是希望不同性质的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上有不同的收获。因此,我一直反对通过与少数学生问答互动,或者教师自言自语,推动教学进程的课堂。
标准三:丰实
没有这个标准,所有的课都会降低一个档次。好课需要这个标准,是希望每一节常规课上能有更多的生成,教学内容不再是按图索骥,教学流程也不再是按部就班,能不能把课上地更加丰满,这是对一个教师更高的要求,也是表现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如果说前两个标准是在考查教师的“勤奋”,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在考验教师的职业水平。没有两把刷子的老师,是不可能将一节课上“丰实”的。
我们想让一节课变地丰实,还必须具有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所以能不能在课堂上发现教师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的手段,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为一节好课的标准。
(2019年11月27日教研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