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芥子园”三个字,我就想到了小时候听妈妈讲的那过去的事情。我的耳旁也会响起一句歌词,“……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那时候。”
那时候我们还小。听妈妈讲,那时候,我们家里有许多书籍,什么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有四大名著,还有许多我妈妈不知道名字的线装古书,也包括绘画,字帖等学习用的工具书。家里还有一些银首饰,那是妈妈和奶奶的陪嫁物件。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来了一群人自称是xx兵团的xx闯将,他们闯进了我们的家,把爷爷书柜上的书统统收走,他们还在家里到处 乱翻,奶奶和妈妈陪嫁的几件银首饰也被他们毫不客气地卷走。他们说这些书都是大毒草,他们要扫除一切牛鬼蛇神,要拔出毒草毒苗。这群人将这些书统统搬到操场上,堆放在一起的还有别家屋里的书籍,以及戏园子里所有的戏剧服装道具。操场上的书堆四周围了一圈人,这帮闯将们点燃一把火,要将它们统统孝敬火神爷。
我的爷爷特爱他的书,平时也喜欢书法和绘画,更是喜爱他那本厚厚的图谱。这天,闯将们走了,他跌跌撞撞地跑到操场上,可是,为时已晚。看着熊熊烈火中的书籍,他捶胸顿足大喊“我的书,我的书啊!我的四大名著,我的芥子园,我的芥子园画谱………”说着说着,那伙闯将们就连推带搡地把他往外拽,他又急又气,加上火堆旁边的高温烘烤,爷爷一下子晕了过去。
回到家里的第二天,闯将们又来了,爷爷吓得赶紧关上门。可是来者不善,他们用脚踹开门,抓住爷爷就问“你昨天说的‘戒子元’是什么东西?是不是银元?你家还有多少银元?赶快交出来!”爷爷说我的“芥子园”已经被你们敬火神爷了。他们听不懂,又是逼问又是拳脚相加,还是没有问出个所以然。这伙人又在家里搜查了一遍,什么也没有搜出来,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
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想到爷爷当年那个迂腐的样子,就觉得他既可怜又可爱。那个时代,人的命运已经和书一样了,他还能想到要用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去保护书籍。我知道,在那样的灾难中,这是一个爱书之人发自内心的不甘。
我长大了,我读师范学校了。我也爱好书画,选修了国画课,国画老师叫我们去买本《芥子园画谱》临摹花鸟鱼虫,临摹山石树木。这个时候我才搞清楚,原来“芥子园”图谱是绘画的教科书,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我一直没有去思考。
直到有一天,我去到南京的老门东游览,在迷宫一样的街巷里穿行,走着走着,眼前出现的一道窄小的门窗,上面写“芥子园售票处”
我心里疑问:芥子园在这里?上前询问,果然如此。于是买了门票进入,原来这里正是李渔当年的私家园林。因为占地面积小,李渔谦虚地将它比着小小一颗芥子,这个园子从此就叫芥子园了。
这里园子小小,景致却“不小”,它倒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游廊石舫一样都不少,人工湖,太湖石,戏台布局得恰到好处,坐在对岸的长廊下,隔着湖水观看戏台上演昆曲,倒别有一番风味。
沿湖游览一圈,要不了十分钟就走完了。漫步于曲径回廊,细心品味这里的一草一木,用心还原当年的深宅大院,心里想着,当年的画谱与芥子园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入园门口处有简介:“李渔,我国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金华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今江苏如皋。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素有才子之誉。崇祯十年(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清康熙元年(1662年)前后,李渔离开杭州,来到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在孝侯(指晋人周处)台边购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从以上介绍我们就知道,李渔在南京建芥子园以后,一家人居住这里。他除了交友,写戏曲剧本,指导戏曲演出,就是编刻图书。著名的绘画教科书《芥子园画谱》就诞生在这里。
芥子园虽小,它却留下了一代文人的翰墨传奇。李渔在这里居住有二十年,他广交朋友,以文会友,以戏会友,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在他交往之列。他游历名山大川,浏览祖国秀丽山水,一路收集诗词歌赋素材,一路写出受人推崇的戏曲故事。一路品尝各地美食佳肴,一路接受朋友馈赠,各地朋友不仅送他山珍海味,还送他美女令媛,鼎盛时期,他家里养有戏班专门演出他写就的剧本。他喜爱美食,爱美人,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他喜欢静雅,特爱水仙花,据说在他最拮据的时候,老婆当了衣物要去买米,他却叫老婆买水仙花,老婆说没有饭吃要饿肚子,他却说:水仙就是我的命,命都没有了还吃什么饭?
小小一方芥子园,留下了数百年的文墨。行走在这小小的天地里,阅读李渔传奇的一生,感悟一代文人那博大的内心世界。他们虽然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他们能够用他们的智慧写出人间万象,将一方文脉代代相传,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在芥子园里读李渔,缅怀我的爷爷,其实这就是一根贯穿的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