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数据观察孩子,和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
这次参加工作坊的活动有别于一般形式的讲座,而是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学生手握投票器、分组讨论、积极抢答的课堂体验。以前总是觉得信息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加入投票器,学生在做选择题是能够让授课老师快速的了解学生选择的倾向和占比,仅此而已。昨天过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浅显,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数据呈现,没有去深入思考数据的背后给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是什么?
一、与以往教学相比,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如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习题的解答正确率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学生可以通过数据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激发思维,发表有价值和有趣的观点,促进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看见选择背后的原因。根据数据观察自己的学习成长轨迹,有迹可循,因需而学,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自己沉浸式做学生后,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学习应是富有创造性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的过程,变为了智慧生成的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技术环境的辅助下,充分利用设备进行交流互动,沟通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交流的及时性能够帮助学生的疑问得以有效解答,提升学习效果。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目标由传统教学中低阶的知识认知,提升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
2.根据不同数据,进行不同决策这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正确率在60%左右,你会如何继续组织教学?
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可以更客观、更全面、更静默地获得学生的真实状态,从而在教学领域实现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如果正确率在60%左右,说明学生对该问题存疑,答案比较分散,可以采用同侪教学法,让学生在争辩,在交流中明晰正误,获得正确的答案。
做法:1.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5-6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各自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交流讨论中理清核心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二次投票。
2.教师根据二次投票的情况,采取适用的教学策略。(若答案分成两个方向,可以采取抽人或者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展开全班性的讨论,先请错误答案的小组,再选正确答案的小组,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工作坊结束后,假如你准备和大家做一个10分钟的分享,你会怎么分享?简单的罗列下提纲。
1.什么是学习数据?
2.什么是同侪教学法,如何根据不同的数据采取不同的决策?
3.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创造数据?
4.通过本次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