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段子你也许听过,关于学习的日常,翻开书时:哟,我知道,是马冬梅嘛。合上书:....马什么梅?打开书:马冬梅!合上书:...什么冬梅?打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什么...?于是问号脸的你可能怀疑自己看了一本假书。
你看的不是一本假书,而是陷入了误以为自己看懂了书的假象。
长时间盯着书本,重复地阅读,画下划线,一丝不苟地记笔记,似乎对文字的掌握越来越熟悉,但一合上书本,各种疑问就像一面面照妖镜,让你的无知通通显形,如前面段子所示,尴尬得连基本概念都想不起来。
我们对所学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这些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懒惰是人的天性,无目的的反复阅读无疑是一种轻松的学习方式,它不需要经历总结分析思考各种头脑风暴,因而在一次次流畅的阅读体验中容易过高地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便是学习的误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我们又踩中过哪些坑?到底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集中突击式训练让学习效果更显著?
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考前突击或者参加集中式的训练,认为高强度的集中练习能够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确实如果只是应付当下的考试或比赛,这种效果无疑是明显的,但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再去回忆所学的内容,能记起的便寥寥无几。
频繁的集中式练习问题在于只产生了短期记忆,缺少了对知识进行巩固、领悟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将你所学的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牢固地储存在你的大脑中。
科学研究表明,有间隔地安排学习、过程中穿插不同主题的内容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效。大概是因为有间隔的学习,在间隔时间内会或多或少遗忘一些知识,此时你需要耗费更多的心力去回想所学内容,就在这个回想的过程,你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大脑中关于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以加深,而在过程中穿插不同的学习内容,旨在加大知识的获得难度,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学会辨识事物的差异性、多维度进行评估思考,将所学知识立体化,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应试是传统教育的失败?
应试教育作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手段来看存在一定弊端,这种标准化的评估也常被控诉、围攻甚至妖魔化,大部分人都对考试有阴影,唯恐避之不及,但不可否认考试仍是当下最有效的学习工具之一,因为考试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触发检索的过程。
知识检索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检验自己已知和未知,暴露学习的漏洞;二是考试过程会让你重新回想所学知识,并不断巩固记忆。尽管考试时常伴随着痛苦,容易暴露自身的不足,但如果你把考试视作获取新知的有效手段,整件事情就会变得美妙许多。
无反馈的学习是海上漂泊的一叶孤舟,没有方向。
“一万小时定律”是近几年广为传播的热门概念,核心思想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便可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就如某些工作了十几年、干同一个岗位的资深员工工作能力也不见得能达到专家的程度。
《刻意练习》一书指出了其中的症结所在,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而要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才有效。而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的练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对你的表现给予正确反馈的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以检测你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对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让你一直处在正确的航道上而不至于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性的反馈终究会造就卓越。
为什么不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有一个片段的描述让人非常动容“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父母就开始捉急了,一把拉起孩子,三下五除二把蝴蝶结绑好了,他们一方面舍不得让孩子面对一次次失败带来的焦虑,另一方面孩子不断犯错重来,需要花费时间成本。但问题是就这样一来一往,孩子便学会了依赖长辈,做事假手他人,同时也被剥夺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需要去理解规则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这样比被动的学习方法更容易学到正确的信息,并掌握得更牢靠。此外让学习者认识到求知本来就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有的事,因此更愿意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接连不断的挑战,不轻易将犯错看成是失败,而是通往卓越之路的必修课。
看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高级技能都成了无源之水,知识点像是散落一地的乐高颗粒,你需要进行加工、拼接,才能搭建起一个个有意义的场景。就像你每天听大量的书,学习大量的付费知识,看似很充实但又似乎什么也不懂,那是因为你缺少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咀嚼并内化的过程,囫囵吞枣地接受他人观点,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称之为能力。
将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巩固、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搭建起心智模型,同时将这种模型和已知进行联系,能调动这种心智模型来帮你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你的知识储备才算转化为了能力,架构起来的知识点才有了灵魂。
如何避免学习中可能踩到的雷区,如何更加高效地获取新知,是每一位终身学习者成长的必修课,愿你一路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