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冬天,家家户户离不开火塘。
小村搭建火塘特别简单,几块老火砖(长约四十厘米,宽厚各约二十厘米的大青砖)在地上摆出一个边长约一米二到一米五的方形即可。讲究一点的人家用长条石,我家的火塘,就是四块长条石搭建的,长条石被打磨得非常光滑,两头被切成三角形,拼到一起几乎是严丝合缝。记忆中见过最特别的火塘是圆形的,由六块青色弧形条石拼搭而成,条石上还雕刻着花鸟和一种说不出的图案,给人古朴又庄重的感觉。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逐渐冷了起来。一场雪花宣告冬天开始,田地里的农活渐渐少了,呆在家里的日子多了起来,父亲从屋后房檐下搬来条石,在厢房西侧靠墙砌好火塘,母亲从灶膛里扒来两撮箕火灰,火塘就搭建好了。
早晨,我们姐弟从睡梦中醒来,火塘里已经生好了火,我们的衣服往往搭在火塘边椅子的靠背上,鞋子摆在条石上,都被烤得暖烘烘的,穿在身上,特别得劲儿。
晚上,一家人围着火塘,我们姐弟在小桌上写作业,看书,母亲经常纳鞋底,织毛衣,父亲负责烧火,火塘里火焰跳动着,照亮一家人的脸庞。窗外,可能是北风子呼啸,可能是大雪纷纷扬扬,无声飘落,也有可能是寒霜满天,而屋子里确实一室的温暖,火塘里柴火燃烧是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是寂静的冬日夜晚最美的旋律。
火塘生火之后,厨房里的灶台很多时候会闲下来。一日三餐,烧水洗漱,都在火塘里解决。铁制三角架,猴上树,耳锅,吊锅和陶罐纷纷在火塘里一展身手。炒菜,必然用上三角架和耳锅,当然吃的最多的是火锅,一锅铲猪油,炒一点肉,加入萝卜白菜,盖上盖子。火塘里不断添加柴火,锅里煮开了,香气溢出来了,揭开锅盖,边吃边煮,吃得差不多再加菜,直到吃得浑身发热,肚子发胀才罢休。
猴儿上树是专门配火塘用的工具,可以自由调节长度, 一头挂在房梁上,下头是一个钩子,可以勾住吊锅,吊锅里可能是烧的开水,可能是熬着粥,当然也可能煮着其他美味,你尽可以展开想象,顺便留一点口水。
跟灶膛比,火塘里可以烤的美味就更多,烤起来更方便 而且烤的方式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