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爸和我妈的整理冲突
春节期间,一直在看日本人气收纳师铃木尚子写的《收纳的艺术》,这是我第一本接触关于收纳方面的书籍。
说到收纳,我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我爸有时在家修电器,要找个零配件,一边翻箱倒柜地找,一边责问我妈:“你把东西收到哪里去了?”,而我妈呢,火气很大地说:“刚收拾好的房间,就这样被你弄乱,以后我就不收拾了。”一看,两个人又拌上嘴了。
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说就像《西游记》的镜头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以前我很不解地问我妈:“你干嘛不让我爸自己收拾?”
我妈的答案我都可以背得滚瓜烂熟了,她说:“你爸是随手乱放东西,自己不收拾。”
的确如我妈所言,在我爸的抽屉里可以找到十年前的车票、收据、消费小票、商家发的广告卡片等,这些毫无价值的物品堆积在抽屉里,一打开就是杂乱无章,比鸡窝还乱。
好吧,关于他们的在收纳上的冲突,我是无解。
不过,最近看到铃木尚子在《收纳的艺术》里“到底为谁整理”一节里,她也遇上类似我妈的情况,她意识到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在于“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收纳,导致只有自己可以取放物品。因为除了我之外,没有人知道物品放到哪里去了。”意识到问题的根源,铃木尚子就去征询丈夫的意见——希望怎样收纳,然后根据丈夫和孩子们的生活习惯相应地调整了整理方式,家里的环境变得很整洁和舒适。
可是想长久地保持整洁状态的关键是配合家里最不会整理的人来打造收纳结构。
这个就像是医治我爸和我妈的冲突的药一样,我妈去问了我爸“希望怎么样收纳”呢?,我爸很明确地要求杂物间给他放零配件和工具,至于他的随手乱放的东西的事,则需要我们经常提醒“该扔的东西就扔掉”。
春节期间,维持了几天,目前看样子还不错。
其实铃木尚子讲到了一个家庭收纳很核心的问题:虽然同为一家人,但每个人的惯用脑不一样,那么就需要不同的整理方式。
如同“惯用的手”“惯用的脚”一样,大脑也存在“惯用的脑”,也就是右脑或者左脑更能灵活地被运用。惯用脑大致分为两类:左脑类偏于理性思维,右脑类偏于感性表达。
《收纳的艺术》里有给出日本生活整理收纳师协会关于左右脑的分类的测试方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这本书的第三章。
02我和我妹的整理冲突
本质上我和我爸是同一类人,喜欢随手乱放东西,但因为我是女孩子,从小被念叨的次数多。我的房间通常的状态是表面上看上去很乱,但每一件物品的轨迹我都清楚,我能快速地找出我想要的东西。
我妹的性格无限地接近我妈,喜欢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看到地板上有一根头发都会令她抓狂。更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只要我妹拖了地板,我在两个小时内只能安安静静地呆在某个角落里,绝不能去踩那些拖过的地板。
我若是违反了这个规定,我妹就会大发雷霆,两个人少不了得吵架了。
我很不屑地问她:“地板拖了,也干了,干嘛不让走?”
我妹反问:“拖地板那么辛苦,你只要踩上去就有鞋印,那我的辛苦不是白费了?”
这个冲突的最后都是我妥协:找本书,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看两个小时。
但是踩到我妹的“地雷”又不止我一个,有时她刚拖好地,地板还有水迹,我爸下班回来,鞋也没有换直接踩了上去,于是,地板就留下了一行长长、清晰的,带点渣土的鞋印。
然后,我在角落里肯定听到我妹咆哮的声音。
我妹纯粹为整理而整理,只要一听说她要拖地了,大家就小心谨慎了,家庭氛围处于紧张的状态。
这个冲突在《收纳的艺术》的作者铃木尚子也曾经有过,但当她开始自问“我想到什么呢?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时,她意识到整理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比如说有人希望通过整理”希望孩子不再惶恐不安地生活,希望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餐桌前”,那么改变整理的方法和收纳的方式将会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是本末倒置,纯粹是为了整理而整理,否则就像我妹一样,虽然她把家庭环境变得整洁了,可是大家都不怎么开心。
03《收纳的艺术》这本书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房间是内心状态的呈现。
诚然如此,很多关于整理和收纳的书籍都将焦点集中在“如何收纳”的问题上,也介绍了五花八门的工具和洗漱用品等等,但在通过整理而改变家庭氛围的效果上则不明确。
《收纳的艺术》这本书则在开篇时,铃木尚子就问了三个问题:
“您觉得家里变成什么样子才好呢?”
“曾经因为整理而花掉的时间,以后打算用来做点什么呢?”
“您觉得以后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子才好呢?"
这三个突出是通过收纳而让自己有更宽裕的时间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有效地改善家庭关系。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因此,作为一个人气收纳师并不是教大家打造一个千篇一律的家庭收纳结构,而是依据每一个主妇的愿望和家庭成员的习惯、性格等来指导,因此,这本书对于每个想要改变家庭环境和家人关系的人来说都是有指导意义。
当然,《收纳的艺术》不仅仅只是说了整理的意义和思路,也分享了建立家庭收纳结构的七个步骤,还分享了铃木尚子家的厨房、衣橱、客厅、储物室、浴室、儿童房、卧室和玄关的照片,美又有生活的气息,感受到的是一股融融的家庭温馨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