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古典老师在课后留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持续不断的思考:
你观察到没有,有一些人总是陷入挫败感——因为他们会习得性无助。那么你觉得,乐观有没有可能被设计出来?变成习得性乐观呢?
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难道不是自发产生的吗?当身边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当别人惹我们了、当自己身体不舒服了,难道这些都是能被控制的吗?我想这里面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所以对于那些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如何更好的控制,我觉得这才应该是老师要我们回答的核心问题吧。放弃我们不能控制的,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我想这样才能避免患得患失这种心情的产生。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两个字。我突然想起了之前某个领导的做事儿风格,他从来不把完成一件事办的很苍白和呆板。他经常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来给他们来一个满汉全席”,他做过的事情现在回味起来很多是让人赏心悦目的。
我想要刻意的让自己乐观起来,用付诸行动来促进乐观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这个行动就是按照三个步骤来进行:
1.进入自己的控制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要充分发挥自己所长。有一些问题可以把它引导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这样解决起问题来就会事半功倍。而不断的成功解决问题,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这样对自己整个精神面貌的改变是很有好处的。
2.创造差异化定位,自己擅长的领域是可以变换的,这主要是基于我们竞争的对手,他所擅长的是什么?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只要用自己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来做对比,也会产生这种差异化的成功感觉。要及时准确的看到自己的长处,把自己定位好,那就不会迷失自己。有很多不开心事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的。
3.在其他领域取胜,有时候存在我们怎么搞都搞不好事情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我们自己内心中看来分量还特别重。这个时候不要一味的陷入这种失败的情绪中。那如果我们善于打游戏或者搞运动,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获得一种成功的感觉,也就是把自己置于快乐的情绪当中。再回去做之前自己感到很难的事情,或许就会很神奇的解决掉那些困难。
经过这三个步骤应该就像我们之前讲的经历了一种“仪式”一样,整个人会进入一种乐观的状态。一定要注意找到自己的快乐仪式,一旦我们找到这些仪式,就可以利用这些程序逐步的引导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和乐观。其实佛教和很多政治活动都利用了这个仪式的原理。
善用“车、日、路”模型,也可以深入的理解以上三个方面内容。
车: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
日:把目标定的不要太高,稍微能够着就好。一定要清晰。
路:找到支持自己的人,走平坦的好路当然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