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特别是低学历大学生。也终于明白了那么多高考成绩还过得去的人也选择复读了,毕竟既然走上了靠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学历,起点这东西越高以后就能多一点底气,多几分从容。
身边的同龄人已经开始给别人发红包,而我却只能干巴巴的看着,反而还是偶尔能收到红包,再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傻傻地乐了,而是感到真正的惭愧。
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扑克,不经意间问起,
"现在在做什么呀"
"公司的总监",他脱口而出。
"噢这样子啊",我有点没缓过来,
"那不错呀",我尽量让自己看起来自然些,但惊讶的眼神还是一闪而过。
随后又聊了很多,了解到不只是他,当初和他同个时间段去打工的那批朋友,也大都过得风生水起。
这多少让我有点窘迫,我是个普通的大学生,比起他们,我在人情世故办事能力上差了不少,多学了些知识多了些见解,但在找不到饭碗前,无趣的我并不觉得有多大意义。
是吧我终究只是个俗人,对万恶的rmb最感兴趣了,从此我也是个暴富才能解忧的人。
左邻右舍的大人对大学生的观念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都能出人头地挣大钱的那种,所以就有了看见着我后,大概意思说我以后会怎样怎样给家里人长脸,说得我差点也相信自己前途无量了。
我知道家里过年的政治正确是不能违反的,所以每次,我都是虚心地地点头,然后赶紧低下头吃饭或者玩手机假装忙着自己的事。
还有一种观念就是所谓的"读书无用论了",
觉得这样挺好的,至少我在他们心中对我的预期望值是低的,只是一谈起话来就旁敲侧击的暗讽就没意思了。
"少瞧不起人了",我心里暗想着,但其实骨子里却是个脓包,不知道怎么回应才能反击,至少目前,我没有资本,也就自然没有底气和优越感。
一个不变的定律是,一旦回到老家,就必须要回到以前的那种价值观里了。
无论我们在外面思想多前卫、多脱俗,回到老家,依然是要倒茶敬酒,不能免俗。
待在家的几天。陌生的亲戚来家里坐了,庆幸自己在这个年纪还不用被催婚催工作,但没了这些也就没话题聊了不是吗,所以我就笑眯眯的仵在那儿当吉祥物。
侄子侄女打打闹闹跑进又跑出,大人跟大人在一边谈谈笑笑,360度环绕式的魔音灌耳,那一刻却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那句"热闹都是别人的,可我什么也没有"。
总感觉在家里帮不上多大的忙,可我是个大学生,在一些人眼里,大学生就得做什么都得心应手,能够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经得起表扬,受得了压力,查得了作业,修得了电器,但我又是一挺…笨手笨脚的人,做不好一些事情我也接受批评。
"连这点思想都转不过来,你家里人是怎么放心让你去读大学的?",只是听到这样的话,还是会超级不服气,心里却憋着一股劲想证明什么,却只能迎面尬笑。
年味淡了心思重了。这本该开开心心的年过得可比平常累多了,一系列糟心事下来不止一次地想逃离了。连着明年不回家过年的想法都想好了。
但就像自己所认为的,我只是在逃离在逃避,只是还不愿接受自己像个大人一样去处理那些事情,在20岁这个看似长大的年龄里,"成年人"三个字也在一点点的渗入我的思想,所以矛盾之下,也就有了这一系列糟心事。
我知道早晚我也会像大人那样处理好这些琐事,如果只是把这些就当成糟心事,那未免也太小看生活了。
现在,年过完了,也差不多到了快回学校的时间,谈到带什么东西回学校,父母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装进我的行李箱。
想起刚放寒假那会儿电话那头殷切的声音"考完试什么时候回家呀",
寒假后想过很多计划但唯独没想过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
之前高中每个周末几乎都赶着回家,
上了大学之后,就算学业和时间相比于高中宽裕了很多,每当有假期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打电话回家,而是大学周围有哪里好玩的地方还没有去打卡,哪里新开的火锅店还没去光顾。
突然老脸一红。
是吧,不想回家的理由千千万,但因为有想回家陪陪父母这个情愫在,那千千万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