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上映的电影《小妇人》和1933年版的要论经典一定是后者,但作为观众来说,从影片播放的质量和熟悉的演员来说,多数会倾向于前者,1994年版本的《小妇人》离我们年代近,演员也都较为熟悉,包括克里斯蒂安·贝尔(电影《蝙蝠侠主角》)、维诺娜·赖德(《剪刀手爱德华》主演)等等。
一部电影不足以反映一部小说,所以只能通过电影温故而知新,再一次以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故事。《小妇人》电影一开头就是二女儿乔那一口流利的英文配上白雪覆盖的美国乡镇,简短的话交代了四姐妹的时期和年纪--美国南北内战,家庭经济拮据,父亲上前线作战,留下母亲和她们四个未出阁的姐妹。开头场景:母亲外出回家,四姐妹围拥的母亲,简短的场景台词上可以看出交代了很多小说中的线索:其一,尽管家庭拮据,这个家庭依旧竭尽所能帮助更困难的人;其二,询问三女儿的感冒,道出书中三女儿贝奇自小体弱多病,更为电影最后她的早逝买下了伏笔;其三,父亲的一封信,交代了家中为什么没有父亲的身影,当然,从来信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这个父亲和女儿们的感情很深,家庭十分的和谐温暖;其四,三女儿的钢琴演奏,可以先看出贝奇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电影里用小说中的深刻场景描述了四姐妹的性格,在父母的教育下,特别是父亲常年随军在外,依靠母亲一人养育的情况下,四个女儿的性格上都拥有着善良、同情、相爱互助和自立自强的品质,在这些共性的前提下,她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电影中可以看出大女儿梅格性格简单、温柔且大方,典型的贤妻良母,某一次,要去一豪富之家作客。单纯的她开始时兴致勃勃,但慢慢地感觉到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因为家里穷,没有合适的衣着,穿戴显得陈旧寒酸。当她看到姑娘们的眼神时,一向温柔却不失自尊的她也不由得脸色通红,这时有个富家小姐硬要借衣服给她,把她打扮成贵夫人肤浅的模样,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无意中她又听到太太们的冷嘲热讽,笑她只有一件旧的薄纱衫,穿着别人的衣服浑身不自在,还讥笑她们家对邻居劳伦斯家有所企图。梅格听到这话感到屈辱,对着一同前去参加宴会的劳里说道:“I was playing a part(我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意识到虚荣让她失去了自我,在母亲的引导下她明白了道德品质比外在表面更加高尚有教养。尽管姑婆对母亲说梅格是家里唯一能够嫁到富人家的女儿,但母亲尊重女儿的选择,梅格也不崇尚物质生活,在爱情与面包面前,她选择了后者,最后嫁给了一个后来她嫁了一个疼爱她的并不富有的丈夫,生活过的温馨且快乐。
二女儿乔是书中的女主人公,开朗豁达,独立自尊,为了帮助家庭,成年后热中写作,所得稿费贴补家用。在父亲病重要母亲去照顾时,为了凑费,乔剪掉了自己一头浓密的秀发,卖了二十五美元给母亲带去。在家中乔很关心姐妹们,在她们受到伤害时呵护有加,在她们作出成绩时备加赞赏,同时也对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生性外向的她和劳里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物换星移,转眼四年过去,已大学毕业的劳瑞向乔倾诉了爱慕之情,但乔冷静分析了自己和他的各方面,觉得两人并不合适,劳瑞忧愤地离家远赴欧洲,而乔也选择离家去纽约做了家庭女教师,并结识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德国家庭教师巴尔先生。
小女儿艾美分为小时候和长大后,小时候活泼可爱,是姐姐们疼爱的小妹,在一个阁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儿在刻画雕塑上有造诣,对于未来也很有明确的方向,年少时有些物质,成年后被婶婆送到欧洲学习绘画,俨然成了一位淑女,注重体态举止,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是梅格,不愿嫁给一个穷人,小说和电影对她很宽容,给了她一个很完美的结局,让她在法国尼斯偶遇童年伙伴劳里,俩人谈得十分投机,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走在了一起,爱情和物质双丰收。
电影里唯一遗憾的是三女儿贝奇,自小身体孱弱,在父亲病重住院,母亲立刻赶往华盛顿,母亲刚走,贝奇在照顾穷人家病孩子时染上了猩红热,医生宣布治不好等死时,母亲千里迢迢赶回来,用自己的办法治好了她,尽管她热爱音乐,喜爱钢琴,但虚弱的身体使得她不能像乔和艾美那样展翅高飞,也不能拥有大姐幸福的家庭,最后在花季年华中离开人世。
通过小说而改编的电影基本上除了删减情节,还有改动一些内容,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大概还是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要迎合现代的观众,满足或是弥补读者对书里的人物关系变化的遗憾。小说中,贝思垂危时,看到二姐写的赞叹她的诗句,感到家人如此关爱她,感到很安慰,于是她带着被祝福的面容离去。但我更喜欢电影中的表达,临终前的一句:“为什么每个人都想离开,我就喜欢呆在家,可是不喜欢被抛下,现在我倒要先走一步”,再从她房间中摆放的的一个个姐妹人偶上来看,可以看出最善良的她其实过得最坎坷,姐妹分散离家后的她更加显得孤独,本应该像其他姐妹那样大展才华,追求人生的她,却只能在病床上过完自己的花季人生,实在是可惜。
四个女儿各自拥有自己的美好品质与人生追求,一切的一切得益于母亲的温柔教导,有句话说:“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有漏洞的,还有一句话是:“穷养儿,富养女”,富也不是很表面的物质层次,电影里的母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温柔有智慧,对女儿并没有什么虎妈式的教育,而是在平等温柔的前提下了解每一个女儿的心态、情绪、性格,将自己对待人生该拥有的理念和品质讲授给女儿们,譬如,小女儿贪玩将莱姆带到学校,却遭到老师体罚,回到家,女儿抱怨她失去的玩具,母亲却一本正经地写信给学校老师,并异常严肃地对女儿说道:“我不遗憾你失去莱姆,这时候这算小事,你关心你的鼻子远超过关心你的性格”,在二姐的教导下,小女儿反而任性地用学校老师的一句话:“戴维斯先生说,教育女人和训练猫一样有用”令母亲和姐姐们大惊失色,母亲写信给学校道:“你有什么权利打小孩?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如果你打和羞辱孩子,她唯一学到的教训正是‘打和羞辱’”,可见,母亲重视的不是学校教育或成绩分数,而是女儿性格的培养和发展,意识到学校的错误教学和不平等的观点时,她能及时采取措施,让艾美在家接受教育,由姐姐乔担任她的家庭教师,督促她的学习。
梅格从宴会上回家,母女三人挤在小床上聊天,梅格面对物质忍不住说道:“能让人羡慕真好,我禁不住喜欢这样”,母亲对着她教育道:“不是这样的,我只在乎你认为自己如何,如果你认为你的价值,只在当装饰品,恐怕有一天,你真的只是这样,时间会腐蚀所有表面的美,时间无法消灭的是你心灵美好的运作,你的幽默、你的仁慈,你的道德勇气,这些是你心中我所珍爱的,我希望能给我的女儿一个更公平的世界”,对母亲来说,物质很重要,但不是追求世界公平的准则,还必须要具备某些独特且富有人性魅力的品质,而梅格身上的温柔、仁慈、大方且同时不乏主见、勇气和自尊都十分珍贵;
而乔在对人生方向和未来充满疑问和迷茫时,对着母亲自责道:“我丑又古怪,还经常说错话,平白抛弃了完美的求婚,我爱家,但就是如此心性不定,我一定是哪里有毛病,我想改变但就是没办法····”母亲深知每一个女儿的性格和能力,知道这个女儿有自己的抱负,如果把她拘束在这个小城镇里她一定不会开心,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她出去寻找自己的方向,于是对乔说:“你有那么多不凡的才能,你怎能期望过平凡的日子,你已经蓄势待发,善用才能吧,去吧,迎向属于你的自由,看看能成就什么美事”,所以才有了乔最后出书当作家甚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伴侣。
应该说女儿们最后的幸福和成功源于她们有一位智慧的母亲,电影里的小妇人其实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