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小主人公弗兰茜一家是外来移民,爸爸没有固定工作,妈妈做保洁员补贴家用,物质生活非常贫穷。
七岁那年,弗兰茜一家搬到了位于格兰德街上的公寓,楼下院子里种着一棵“天堂树”。每周六下午,弗兰茜都会坐在树荫下看书,那是她童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A2、但不幸的是,爸爸的意外离世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妈妈又因为怀孕干不了重活,为此弗兰茜决定不再继续读高中,她开始工作赚钱。
但她并没有放弃读书,工作之余依然保持学习,她报了布鲁克林一所老牌大学的暑假班,并在学长本恩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了家里第一位大学生。
A3、除了物质上的匮乏,弗兰茜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歧视与侮辱,这种因为贫穷导致的精神困境一开始令她感到十分羞愧和耻辱,然而随着弗兰茜逐渐长大,她意识到穷人也有自尊,穷人也可以享受生活。
弗兰茜的成长与蜕变离不开家人的影响,也离不开她所接受的教育,是教育给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是读书给了她精神的避难所。
巴尔扎克曾说,贫苦就如熔炉,伟大才智都会在其中炼得纯净和永不腐蚀,就像钻石那样,能够经过千锤百炼而不粉碎。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挺过去,就是绝处逢生;熬过去,才有柳暗花明。 人可以受困、受穷,但不可以失掉骨气和乐趣。
正如诗人拜伦曾说的,“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住任何风暴。” 我们不会感谢苦难与贫穷,我们感谢的,永远是那个不轻易言弃、努力向上的自己。
S、《布鲁克林有棵树》,作者贝蒂·史密斯的童年就是在布鲁克林度过的,作为早期的美国移民后代,贝蒂·史密斯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血泪,她以自己为原型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讲述了一个贫穷女孩是如何在苦难中破茧成蝶的。1943年小说一经出版,立刻畅销全美,第二年,著名导演伊利亚·卡赞将《布鲁克林有棵树》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