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24第32天)
《念书的孩子》的开头是这样的场景:黎明的天不清不楚不明不暗,一辆中巴车悠悠的驶过来,停下。小男孩的妈妈手里拿着旧旧的帆布包回头看了一眼,带着忧郁的神情走上中巴车,离开了。镜头一闪,小男孩从自家的院子里跑出来朝着妈妈离开的方向,边跑边哭,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
那一刻我胸口闷了一下,呼吸有点急促,鼻子倒抽两下,眼眶开始发热。
故事里面,每次爸爸妈妈回来孩子并不是很开心,我想他心里明白,爸爸妈妈不会陪他超过两天。所以他开始时刻关注爸爸妈妈的动静,警觉爸爸妈妈会背着他随时随刻偷偷的离开他,可能上一秒还在跟自己说话,下一秒就会不见了,连回应他们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爸爸妈妈回来的夜里他连觉都睡不好,天不亮他就会醒来,但当他睁开眼睛以后,他便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
爸爸妈妈随时随刻的离开使他没有一点点安全感。孩子幼小的心灵缺少的不是父亲母亲,而是父爱和母爱的陪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能因为他小你便认为他不懂,对于离别,告诉他是最好的方式。
第一次你可以反复澄清事实,耐心的说给他听。他会哭,会拉着你不松手,这时候你应该反复保证多久以后回来看他。当你走以后,他的心里会比谁都清楚你干什么去了,但他会对你留下的话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他已经开始期盼你的归来,期盼你的行动给他答案。
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第二次第三次的离开……可能在某个清晨你叫醒他并且告诉他,你要走了!他会理解并且慢慢的不再哭不再闹,因为他已经接受了你离开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因为他相信你不会丢下你还会回来看他,他会慢慢明白:离别是暂时的,他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撑起独立的性格。
长大以后你的再次离开,他也会习以为常但他永远相信:你会回来。
相反,如果偷偷的离开他连道别的机会都不给他,那你的每次离开对他而言就是:丢下他,不要他,被抛弃。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去处理这件事情引起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他不愿说话怕交际会自卑会忧郁,因为他不相信有人会留在他身边。
换句话说,对于孩子,你不能把他当不懂事的孩子来对待,他是小大人。他什么都懂,任何事你告诉他并且讲明白,他会哭会闹,他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动摇你使得你屈服,但在他心里有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处理方式,这是自然法则。
说到这里,我便想起《唐山大地震》里面的那对双胞胎,六岁左右。只因为在地震中妈妈选择救了弟弟,就变成了姐姐的心结。当然也变成了妈妈的愧疚。所以即便姐姐她没有死,没有丧失记忆,她也不愿回她那个家,在她心里她被抛弃了,她没有家了。
直到四川地震,兄妹两同时志愿救灾,无意间听到弟弟与另一个人的对话,再次相遇,使得姐姐重新回家,而此时,姐弟两的孩子都到了当面他们失散时的年龄。他们的妈妈戴着一副老花镜顶着一头白发依旧对当面的事情喃喃自语、絮絮叨叨、耿耿于怀……不过好的结果是,他们解开了心结,释怀了!但不好的结果是,大半辈子已经过去了,互相陪伴的日子也进入了倒计时。
我想,如果他们没有相遇,那么这辈子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