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4)
问:你描绘的感知存在总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你不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答:我其实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人们难以理解是因为还在生存逻辑思维中,用原有逻辑体系来理解和辨析全新的感知逻辑是不行的,这跟鱼理解鸟的状态一样困难,况且,如果用的唯物主义的皮尺来丈量感知主义的无限,当然量不出几尺,最简单的结果就是否定。
问:是你没说明白,还是人们理解有问题?
答:我已经非常努力地把陆上的道理说给水下的人听,他们不理解陆地上的存在原理为什么那样,其实我们双方都很心急,人们很想弄明白岸上的事情和怎么能上岸,我呢一心想人们都赶快上岸。
问:不是人们不想接受感知理念,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接受,对吗?
答:对,生存逻辑的惯性思维是他们接受感知理念的障碍,他们难以越过自己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模式。
问:感知理念与人们已有的观念相距太远,比如食物问题,感知者们难道不吃饭吗?
答:食在生存逻辑中首当其冲,有食无食决定生死,而在感知存在状态下,食只是感知众多项目中的一项,是整体运行中的一个环节,感知社会像维护机械运转一样维护每个人的感知生活,当然包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其中进食只是一项指标,还有若干健康指标,人类有能力解决各个方面的感知需求,吃饭问题不会成为问题,而且吃的方式、方法和意义都将有许多不同的变化,吃饭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更与个人生死无关。
问:食物短缺怎么办?没有饥荒吗?
答:那时的人类社会早有多种解决方案,食物的来源及生产,甚至食物的形式,以及人们与食物的关系都发生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变化,以后绝不会出现如今的问题,用食物问题来考量感知生活,本身就说明了人的窘迫思维之严重。
问:吃难道不是人的头等大事吗?
答:那时不是现在,两个状态下没有相同的问题,看来,让鱼在空中飞,中间需加上很多环节才行。
问:两种存在状态互不相关,不是像断片一样吗?
答:两个存在理念的转换不是像扭开关一样,不是A就是B,两个存在状态也不是没有关联,正因为两者的联系密不可分,才使人类有了蜕变的可能。
问:两种理念是怎么关联的?
答:人类一直执行的是生存理念的逻辑模式,但人的实际生活却有感知的实质,也就是形式是生存的,内容却是感知的,不过感知理念之前并没有出现,人无知无觉地生活在感知形态中,却处处受到生存法则的限制和压迫,从生存理念转换到感知理念不但将是平滑的过渡,还将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问:既然两种存在状态有这么特别的关系,那为什么两种逻辑体系不可以互相印证呢?
答:正因为两个逻辑模式绝然不同,才导致两种存在形态的产生,南辕北辙只能反证南方,而不能从北方到达南方一样,如果将感知逻辑照搬应用到生存现实中,那无异于让鸟飞进水中,这与人们跪地求佛,却与佛理完全相悖一个道理。
问:那是说感知理论在现实中无用吗?
答:感知理论不适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更不助于生存理念的扩展与继续,它只能告诉人们生存问题的来由,人间苦难的原因,它的作用是让人转向而行,不是让人继续以往。
问:那我们眼下拥有感知理念有何用处?
答:它可以让人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到现行一切问题的来由和去向,认识到存在的本质和本质状态下人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人知道真相与不知道是根本不同的,知道以后也许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至少知道不做什么,知道前面是悬崖你还会闭目前行吗?
问:感知理论对当下的个人有什么作用?
答:开启你的感知觉悟,树立你的理性感知意识,帮助构建个人的感知世界,使你成为一个明白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主动地把握自己和把握生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最后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感知理论可以使你先呼吸到新世界的空气,不好吗?
问:怎么做才是感知者?能具体举例吗?
答:儿童就是天生的天然的和纯粹的感知者,人从有感知意识起,与存在是互为一体的感知关系,他们的无忌、无界、无碍状态和感知反应的直接表达,就是真实的感知态,但随着主观观念的介入,他们会逐渐放弃或掩饰感知的本能反应,最后长大成为一个生存者,不得不接受生存规则的裁决。
问:从天生感知者到成熟的生存者是个怎样的过程?
答:是一个与存在分离、与自我分离的过程,世界将被各种观念分割成碎片,人将被生活分裂为多种人格。人都有幸福感知的童年,却都有命运多舛、苦乐无度的成年。人知道得越多,生存的天地反而越小,人的经验越多,精神就越迷乱。从感知者变成生存者,这是一个灾变的结果。
问:你是想让我们都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答:感知主义理论让人理性的智慧的处在童年的生活状态,这是人的理性回归,是智慧的人类该有的福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问:你这仅仅是一个愿望,怎么实现呢?
答:感知存在是一种存在形态,实现它得依靠全人类的智慧、努力,信心和决心,我们既然生存得如此艰难,为什么不尽力去实践它呢?(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