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优秀,别被牵着鼻子走了。
如书名所述,交流确实是一门艺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功到底是倾向于你,还是属于对方。
小时候,害怕被别人批评吗?恐惧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吗?会因上台表演而怯场吗?为什么不敢去面对呢呢?因为相关学识、认知存在盲区而自己主动放弃主动权,最后的最后,被别人的动作、眼神、气场牵着鼻子走。
生活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先把《沟通的艺术》书中讲到的这几点掌握,也能让我们思维不易受他人影响,从而走自己的路。
1、 性别不同,男女沟通的兴趣点不同
统计分析,男女对同一话题的敏感度不同。女人更倾向于琐碎的事情、较情绪化(关注个人感觉)。如女人喜欢八卦、什么好吃、一上称又胖了几斤、哪家衣服好看实惠、今天流行穿啥衣服等、还有家庭。相对而言,男人喜欢新闻、运动、事业。
打开男人和女人的话匣子,是不是有思路了?
2、 性别不同,男女在沟通中的追求不同
男人在聊天时会说很多笑话和带有调皮的戏弄话。我老公就爱皮皮的捣蛋。男人说话时更关心自己喜欢的事。没读到此处时。我一直抱怨老公自私,现在终于明白了。女人更喜欢关于感情、关系、私人的问题,而且女人和女人聊天时,期望自己获得同理感。
3、 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的内容不一致时,你相信语言还是非语言?
先解释下什么是非语言?《沟通的艺术》这样来定义:语言之外的信息交流,我们称之为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包含不用字词表达出来的信息,包括身体动作、声音、触碰、外貌、物理环境、时间等。
爱人对你每天说一句“我爱你”甚至是多句,但是有一天,突然白天一天没回你微信,晚上下班后给你发了句:“亲爱的,今晚不回家吃饭,和公司同事吃饭办点事。”
这时,你会相信他每天对你说的话,还是心已经按耐不住的情不自禁的瞎想了?他怎么不回我微信,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是不是在公司有了新欢?今晚和谁去吃饭?是不是越想越害怕?
你的胡思乱想很正常。现实中,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的内容不一致时,沟通者多信赖非语言。
改进方法是:可参考《沟通的艺术》4中的知觉检验。重点是:谨慎解读非语言,进一步确认表达者的初衷。
每个人都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但也需适当的入乡随俗。不能盲目个性。如美国人尽可能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中国人讲究脸面,讲究把感受和想法说的清楚又不冒犯对方,这就需要你在说话时揣测明白对方语言之外的隐蔽信息。
当你和别人交流时,时刻想想自己有没有受到上述因素影响而被牵着鼻子走,前期进行实际锻炼时,可能思考不周全,但是可以先从控制自己的言行出发,让自己慢一点,思考周全再说话,决定要不要顺着对方的引导行动。训练时间长了,形成条件反射,你就轻松了。
一般谁掌握了话题,谁就掌控了沟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