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无疑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议题。让人不解的是,对于如此重要的议题,我们却相当无知。
“只要我赚到这么多钱,我就幸福了”,“得到她,我就一定会很幸福”,“到了那个位置,我人生就圆满了”……每一个错把目标当成目的的想法(两者的区别参见《这五条送给朋友圈的微商们》),都注定以失望收场。
哈佛大学《幸福课》里,泰勒·本·沙哈尔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一直期望评上大学的终身教授,假设在评上之前他的幸福值为6,他认为评上后自己的幸福感能到8或者9,后来他成功了,幸福值飙升到9,然而三个月之后,又回归于6。在其他对目标的追求上,莫过于此。
沙哈尔博士的结论是,幸福感决定于人内心的“幸福基线”。极端情况除外,比如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钱能带来的幸福感是超乎想象的。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幸福基线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这意味着,在没有搞懂幸福这件事之前,无论你做什么,都无助于提高幸福感。即便提高,也只是偶尔的提升,很快又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不得不提高幸福基线了。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有限,但还是有一系列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抛开具体的方法,最核心的有两点,用公式表示就是:
幸福感=快乐的感受+有意义的生活
每一点上的提高,都可以有效提升“幸福基线”。这是一个喜讯,因为这说明,幸福感就像所有的技能一样,是可以练习的。
快乐的感受来自能发现多少“小确幸”
村上春树在幸福的感受上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的小确幸是这样的——
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吃妈妈做的炒鸡蛋;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动得最快;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的在小摊便宜的买到了;当你运动完后,喝的冰镇透了的饮料——“唔,是的,就是它”……
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在生活点滴中找到这种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福感,对思维和眼光都是极大的挑战。这里的重点在于,保持内心的新活感,用感恩的心态留心观察生活。实际上,早在村上春树之前,早已有人提出了类似的东西,应该说,就是同样的东西。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在《不亦快哉三十三则》中所描述的正是”小确幸“,摘取几则如下
其四:於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
其十六: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十七:夏日於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廿八: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你看,饮酒看书,吃西瓜放蜜蜂,一点一滴都是快乐。外境不是问题,发现快乐的心才是问题。好消息,发现快乐的能力也是可以练习的。方法就是写属于你自己的“不亦快哉”,每天至少五则。
有意义的生活是自己赋予的
马克吐温有一本书叫《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汤姆因为做错事被婶婶惩罚,给栅栏刷漆。有小伙伴围观,汤姆表现出漆栅栏不是你想漆就能漆的样子,让众多小伙伴用礼物交换一次刷漆的权利。
意义是推动你做一件事的根本动力所在。刷漆这件事,可以有任何意义。对于汤姆的婶婶,她要刷漆这是她改善自己住宅环境的一个行为。对于汤姆,这是一个惩罚。对于小伙伴,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意义是人赋予的。你不给自己赋予意义,别人就替你赋予。
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打个譬如说,现在罚你抄笔记一百遍。现在的意义值(后文用Y替代)Y=惩罚,动力肯定是不足的,幸福感(X)=负值。现在想想,我们可以赋予它哪些其他值。以下是我的一些赋值和幸福感。
Y=练字的机会,X=5。个人不喜欢练字,但这个意义已经足以转负为正了。
Y=游戏,下一遍能比前一遍快多少时间,X=6。我喜欢游戏。
Y=深刻理解我所抄的东西,并内化到我的知识体系中,写一篇文章投稿,X=8。提高和成长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因此这个对我的意义很大。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不是自欺欺人吗?并不是。这是一种能力,所谓能力就是选择,可选项越多表示能力越强(请仔细思考这句话)。当一个人强大到意义都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所向披靡的,他的幸福感也必然是极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