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外地工作,小半年没见,终于又见到早早了,真正见到后却发现比在视频里更亲。
最近一段时间微信视频,我们要结束了,早早总是说“再聊一会,再聊一会”,"“还聊”,最后按断视频的总是早早,早早一般要磨蹭五分钟才把视频按掉,最后像是想起来什么,给爸爸妈妈送一堆东西,说送给爸爸妈妈“巧克力蛋糕礼物”,“还有爱心”,就突然挂断了。
整个五个月,想,又每天能视频,似乎又不那么想。
爸爸早回到天津,和妈妈在一起,此时的早早还在北戴河待着,微信视频聊天也由三个头像变成两个,爸爸从外地回来,回到了一个早早更加熟悉的地方,早早一块让爸爸看看以前在家黑板上写画的画和文字,再让画画早早,给早早看看以前的玩具。
微信的画风由一屏三分屏变成了一屏两分屏。
坦白说想见,开始有点想念。
最近一段时间,在姥姥姥爷发的小视频里早早的话也越来越多了,每天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一会给我们做个饭,一个跑过去给姥姥点个赞,一会带着小朋友一块玩,早早越来越闲不住了。
见面倒计时了,离见面没几天了。
倒计时三天的周末,爸爸去市场买了菜,微信告诉早早“为迎接早早的到来,爸爸去市场买了菜”离早早回来几天的周末,早早感谢了爸爸。
终于到了见面的时候,爸爸先把东西从一楼搬上四楼,搬的过程早早一直在笑,一会就凑上来抱抱爸爸的腿,爸爸把早早抱起来,爸爸亲一下早早,早早亲一下爸爸,父女都很高兴。
五个多月不见,早早确实又有新的变化,不停的在说话,"好吧","谢谢","咱们咱们一起玩......吧","咱们一起去看看黑板吧",
一会从客厅跑到卧室,一会就爬到桌子上,一会到沙发帮子上跳呀跳,整得爸爸提心吊胆。
吃饭战线也拉长了,喝一口粥,就又跑了,要去玩玩某个玩具...真是闲不住的孩子。
带个孩子也不容易,姥姥姥爷辛苦了。
感觉从某种程度上击碎了自己的一些自信: 以前看别人家的孩子,吃饭时,爸妈追着跑,我在想我们家的孩子肯定不会,我肯定让她听话。我肯定多读书,让孩子耳濡目染,天天也跟着我多读书。如此这般那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风景这边独好。
未曾想,该是如何,就是如何,这也许是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正是如此,我们才经常听说,两岁的孩子如何如何,三岁的孩子如何如何,不能逆规律而动,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总之,这是非线性的,孩子都是精灵,难以给他们确定完全一样的发展路线。
第一天,早早一会说,"爸爸喂饭",一会又说"跟爸爸一起玩",
还说"跟爸爸一起睡觉",这是睡觉前三分钟说的。
大灯一关,十秒后,早早发言:
“好黑呀!”
“早早想姥爷!”
“早早要跟姥姥姥爷一起睡!”
立即跳下床在黑暗的客厅穿梭,出发,
This is another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