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真听话”、“你家孩子真乖”……在我从小长到大的历程里,类似这样的话总是频频回响在耳旁。除去对方恭维的因素,这大概说明我真的很听话,很乖吧。至少,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这么认为的。
我在24岁之前一直都没走出过华北地区,主要足迹就围着东北三省转悠了,还得刨去一个黑龙江,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帝都,再就哪也没去过。真的哪里也没去过了,连长白山这么有名的景点都没去过,尽管有一段时间我跟它的距离近得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
24岁之后,我来到了广州,找了一份能填饱肚子的工作,认识了一帮也刚好能填饱肚子的同事兼朋友。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南方地区二三线的小城市,基本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念过几年书,或者说,没有像我那样一路从学前班到大学一个年级都不敢落下地读过书。起初,作为一个“高材生”,我还是有那么几丝优越感的,但是很快,我觉得这种自己引以为傲的优越感就像种讽刺。
他们一个月或许只能赚3000块的工资,但是他们却会在某一个恰当的时节,找上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出发到另一个省份或者另一个国度,给自己放个三五天的小长假,让自己小小地奢侈一把。刚开始,我对此是有些不理解的。毕竟,他们的家庭背景也都平凡无奇,出门在外全靠自己一个人,但是眼看着他们一个个地竟然都不惜为了短暂的旅行而倾囊相授,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就慢慢理解了。
他们会事先规划,这当然是废话,出一趟远门肯定要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假期和资金。但是,比起规划时间和资金更难得的是,他们会结合十分有限的资源来十二分积极地规划自己面对生活的思维。他们不会因为缺钱就一味地攒钱,不会因为假期少就懒得挤时间出去见识一下,更不会因为一年到头没存上多少钱,没得到什么骄人的成绩便羞愧不已。
你若问他们:“你不觉得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很有压力吗?”他们则会反问道:“年轻的时候不去感受这些,难道要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感受吗?”想想也是,那时候吃不下,也走不动,对生活的欲望基本不会怎么浓烈,估计看什么都是云淡风轻,干什么都是得过且过,无论嘴上还是心上都挂着“无所谓”三个字了。
想想自己24年来的思维方式,仿佛提前步入了老年状态。每当自己遇到一件事情,如果得知这件事情的常规解决方式与自己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不符时,我便会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地选择放弃。我把这种放弃视为规避风险,说白了,就是怕麻烦。因为我不知道不按常理出牌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即使眼前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我也要尽量让自己步入正轨。
但到底何为正轨,何为反轨?二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周围的同学基本都跟我的想法差不多。上大学,就要老老实实地读书,宁愿泡在图书馆读死书,也不愿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放假了,大家基本就各回各家,鲜有拿出一部分假期时间去远方旅行的。一来大家都是穷学生,捉襟见肘的旅行着实是自寻烦恼;二来大家会觉得只有玩心大的人才会放假不回家,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瞎闹腾。而这样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在别人眼中的“听话”和“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