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事见到我说了一句:“你减肥下来了,得让你儿子减下来啊!”我下意识的回答道:“别愁呀,一定会减下来的。”说完后我就意识到我是在给自己说话,因为儿子的胖,别人肯定不会发愁,只是一句善意的提醒。而真正发愁的是我,所以我其实是在劝自己。
其实同事的话会有多种回答方式,如果我说“不用减,还正在长呢”,说明我不认为儿子的胖是回事;如果我说“不着急,爱美了自己都该减了”,说明对他的胖我在着急,希望他赶快减下来;如果我说“没事,男孩胖了壮实”,说明我压根就不认为孩子胖;如果我说“好吃懒做,什么时候能减下来”,说明我对孩子的胖不接纳,在抱怨……。
这么多种可能的回答方式,而我却下意识的第一个反应就说“别愁”,说明我在为他的胖发愁,而且我还说"一定会减下来的”,其实是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压力,在劝慰自己罢了。所以人第一反应说的话,其实是说给自己的,你往哪个点去说,就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试想一下,当朋友遇到事情,我们去劝慰的时候,除非我们学会了共情,一般情况下那些劝慰的语言,其实都是在劝自己,因为也许别人根本就不是那种情绪,每一个人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注意我们每天说出去的话,都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你的抱怨指责比较多,说明心中有很多负面情绪;如果你的肯定赞美比较多,说明你对自己是接纳和认可的,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才能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的给出赞美和鼓励。
如果你欣赏别人的坚强,说明你身上也有坚强的潜质;如果你讨厌一个人的懦弱,说明你也有这方面的特质;因为一个人永远给不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且外面没有别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如果你带有自卑情结,那么你就会经常感受到别人的看不起;如果你是开心快乐的,那么你接受到的和传达出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吸引力法则。
说到底,世界就是你眼中的样子。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0200521叶雪白每日一省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