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晴。
汶川大地震,十年纪念。
阅读书目:《缅边日记》。
作者:曾昭抡(1899—1967),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出生名门,曾祖父是曾国藩的弟弟。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于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是我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南联大由长沙迁往昆明,曾先生加入了著名的“湘黔滇旅行团”队伍中。在西南,曾先生于1939年又组织过“西康科学考察团”,于1941年组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川康科学考察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是著名的北京“六教授”之一。1958年,被调往武汉大学任教,在武大开创了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学科。“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却赤心爱国,是开展战时教育的先行者”。1967年12月8日,曾先生在武汉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8岁。
金句 :
这条公路,在下关到芒市一段路上,翻过苍山、怒山、高黎贡山三条大的横断山脉,越过澜沧江和怒江两条有名的大河,论起工程的伟大和风景的庄伟美丽,真是在世界上不可多见。
楚雄……街上的居民,似乎比昆明人要勤快些。一早七点钟的时候,各家门前,就看见有妇人,拿着一把扫把扫地。她们不单是扫除自己门前的灰尘,还把家门附近的一段街,也扫干净。这种习惯,似乎很值得提倡。
下关街上,绝对谈不上一个“美”字。但是往远处一望,确是十分好看。尤其是跑到街的尽处,一面可望见洱海蔚蓝色的水,一面可以望见苍山顶的积雪,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胆小的奉劝不要来。”这句话我想正好引来形容下关、漾濞间三十几公里的旅程。这段路的风景,是那么样的美,却也是那么样地险。欣赏风景的人们说,这段路是滇缅公路上最美的一段。……可是要是一个人胆大的话,走这险路,反而更显得出来它的奇而美。
今日由下关到保山的一段路,从看风景的眼光来说,是滇缅公路上最精彩的一段。途中各段胜景(如洱海边的瀑流风景,杨梅岭、杉松哨,和麦庄丫口三座多树大山的雄伟的上山和下山路;胜备桥的美丽,功果桥的险要雄姿;三十公里的澜沧江旁山峡风景等),不但是如前所描的,各有独到之处,而且凑在一起,风景时常变换,彼此对较,令人感觉得美不胜收。
烧起山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好看。白天的时候,看见绿树中间,烧出一条红色的火路,真是极美的对较。夜间看烧山,好像灯火似的,把自然界照亮起来。
遮放有酗酒的印度司机,有夷装的摆夷女郎,有赌博的工人,有西装的少年,现在还有很摩登的太太们。据有人云,有时拿刀杀人的“野人”,也来街上凑一手。边疆生活的遮放,真是太有趣了。
记录及感悟:本书是曾昭抡1941年利用寒假的时间,从昆明出发,沿滇缅公路前往中缅边境的畹町,一路考察,历时15天,行程近千公里。按旅行时间和沿途所到地点的顺序记述,为我们描绘了抗战时期西南边陲地区自然状况和社会面貌,并提供了中日缅甸战场开战前的宝贵记录。
一、曾先生一行,踏入昆明前往缅边的旅程。1938年12月,滇缅公路开始运输,至1942年5月日本侵占缅甸而中断。熟悉抗战史的小伙伴对这条公路经过的城镇一定不陌生,从昆明到保山,经龙陵到芒市、遮放,终点是畹町,之后在缅甸境内再到腊戍,与缅甸境内的铁路相连,可至仰光。滇缅公路建成后不久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曾先生一行的缘起,一是滇缅公路当时已是抗战中很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二是滇缅边境对国人来说依然神秘,因少数民族杂居且人口稀少。于是在1941年3月,曾先生利用寒假的15天时间,乘坐汽车从昆明到中缅交界的畹町,写下了这次缅边游记。有人总结滇缅公路上的风景,有:“下关的风,龙陵的雨,芒市的米,摆夷的女郎”。
二、一位理工科教授是如何写游记的呢?首先是记录数据。曾先生按照行程上的各个城镇,把它们距离昆明的公里数和海拔均详细记录了下来。想来对于以实验为伴的化学教授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吧。曾先生曾针对科学考察提出几点原则。第一,未去某地之前,最好对这个地方多少有些研究,“但是绝对不要存着有偏见”;第二,去某地要看哪些,“务必要计划接洽,免得临时落空”;第三,“最好查一下别人的游记”,看看别人去过哪些地方了,可以参考,还可以避免重复;第四,自己要保持“独立的、敏锐的观察”。曾先生以为,如果以上四条都满足,收获一定很丰富。如果说把旅行当成一次课题,曾先生的旅行建议也是做学问的一般路径。而如果我们按照曾先生的方法去旅行,一定比走马观花要强得多。
三、伟大的滇缅公路上曾经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滇缅公路的开通无疑是一项创举。无怪乎,曾先生心心念念,通过这条公路前往以前人迹罕至的缅边一探究竟,觉得机会难得。那时的滇缅路也有路牌,就像现在高速公路一般,所以曾先生才能知道某地距离昆明的距离。一是路旁每公里都有里程碑,写着的是距离昆明汽车西站的里数;二是路上各个村子的村口树着大号木牌,写着村名和距离昆明的公里数。桥梁和涵洞也都编号,立着石碑。可见当时的道路管理已然很科学。滇缅公路的特点,不同地段是不同地方人民修的。有的修得特别漂亮,如从保山道惠通桥的一段,凡是路面用白砂铺的,两边就用黑砂铺线;反之,如果是黑砂铺面的,就用白砂铺线。曾先生以为这里的人民大约都懂一些美术。
不明白经历多年文理分工的今日,为何理工科的学生不再写文,曾先生的游记文字优美且流畅,让人汗颜。与普通游记的不同在于逻辑性更强且数据丰富,文中充分体现作者的赤子之心,客观真实的记录恍若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把旅程一点点的铺开。可笑今日的我们,日行千里已极易,却不再有对旅程的记录和感受,得矣失矣,自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