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了现在老师们讲公开课的一种标配。但是在听、在看的过程中,老师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几个细节个人认为还有待商榷。
一是关于老师的作用。
一些老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就无所事事地在讲台上翻翻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些准备;或者沿着过道转上两圈,等待学生合作的结束;当然,也会有老师走到学生身旁,询问一下合作学习的进程。这种把自己当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旁观者的“放羊”式的教学形式,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目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走到学生中去,认真地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状况,并适时介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以便帮助学生提高合作的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让合作学习实现最高效。
例如,可以作为倾听者,听听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想法、看法,并给于恰当的激励性暗示;可以作为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探究、讨论中;可以作为指导者,针对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因势利导,给与适当的帮助指导;可以作为监督者,监督某些学生的凑热闹的华而不实或投机取巧;可以作为促进者,对于一些思考的快的小组,再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更加拓宽他们的思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不能淡化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展示自我,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把握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在现实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种环节,不管它合不合时宜就生搬硬套。例如,语文课中让在教材中找出能够说明某个问题的语句,数学课上一块来做反馈练习等。
真正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挑战性或者开放性。也就是说,仅靠个人的力量,大多数同学可能难以兼顾或者难以考虑周全,需要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才能更好的完成。例如:为了探究某个规律,需要多人合作共同操作完成的问题;某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方法,能够通过争论、辨析、论证才能更好理解的问题;文科的某些开放性问题;理科的某些思维策略容易产生异议的问题……
三是关于小组合作方式、空间的创设
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老师采用的是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四人之间进行。这虽然是课堂上最适宜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还会有许多具体的细节可以更仔细的考量。例如:在开始小组合作之前,可以有一段留白,以便让每一个学生先有一个自我实践体验的时间,从而使自己在小组合作时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的机会。再例如:老师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合理安排好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如发言的次序、谁是如中心发言人、谁记录、谁整理资料等。这样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事可做的同时,不仅锻炼了每个人的能力,还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让合作在有序中高效发生。
四是关于小组合作技能的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学生会不会自学、会不会交流、会不会合作。而学生对以上技能的掌握情况,又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是否注意培养、锻炼和帮助有关。例如:培养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如何补充别人的发言等等。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最忌讳的是:学习好的同学独霸发言权,瞧不起暂时落后的学生、小组间竞争时,只顾自己尽兴,没有团队精神、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等。
五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是团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目标。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老师必须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也正因为此,课堂上,老师必须建立适当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对小组评价时,既要考虑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还要考虑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但要侧重于整体评价;对每个人评价时,既要考虑结果性评价,还要考虑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等过程性评价。再例如:实行量化积分,采取小组竞争,坚持每节、每天、每周、每月评比,以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