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2 “一刀切”的好处
“一刀切”弊端很多,却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1、“一刀切”能营造气氛。全体同学都在大声朗读,形成了一个气场,这对每个学生都会有感染力的。要搞群众性的活动,要造声势,没有“一刀切”是不行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个体劳动,一般不需要搞群众运动,但有时来点这种场面,也能煽起学生的积极性,毕竟青少年是群居动物。2、“一刀切”节约资源。分层教学也好,个别辅导也好,都很费时间的。我们这里一个班动辄四五十人,这么大的班,“一刀切”最经济。3、“一刀切”便于管理。如果你分层教学、个别教学,你就难搞统一考试了。4、“一刀切”(对某些学生)还有防止其懒惰的作用。5、因为学习具有共通的规律,不同人的学习方法之间也会有共通之处或者相似之处,比如这个班大家都念书,都会有效果。
“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但应尽量少用,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屏蔽它抹杀个性差异的毛病,少搞点“一刀切”,确实需要切的时候,允许大同小异,而且要随时准备着,有条件就尽可能多搞点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
案例53 第一次遭遇投诉
评比本质上是靠外部压力迫使被管理者达到管理者的管理标准。评比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与其说是积极性,不如说是“消极性”,是害怕落后不得不往前走的积极性,并不是真正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在评比中生活,他实际上是在“活给别人看”。他努力学习,是为了“给小组争光”;他遵守纪律,是为了“不让小组扣分”。一切都是“他律”,而不是“自律”。
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更好?主要不应该靠评比,而应该靠吸引,靠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至于纪律,还是宽松一点为好。
案例54 小组评比好不好?
点评:以小组活动取代小组评比:小组长提醒组员某方面的薄弱,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共同的活动是凝聚人心最好的办法。
案例55 暑期家访
应了解什么?应注意什么?
基本原则是少说多听,千万不要发议论,不要乘机告状,也不要违心地夸奖孩子,更不可教训家长,或给家长布置任务;正相反,要多问问家长和孩子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他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特别需要照顾的地方。这种家访的中心任务不是宣讲,而是调查。
应注意家庭的结构、经济情况、家长职业、婚姻状况,孩子从小跟谁长大的、小学和幼儿园表现如何、在家如何谈论学校生活,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注意家庭的道德氛围、知识氛围和心理氛围。教师与家长谈话时,要不要孩子参与,应由他们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也在场,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表情互动,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注意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房间,如果有,看看里面,对了解孩子性格爱好会有用处。
要做好不受欢迎的心理准备。事先电话联系一下,要记着做记录。现在“聪明人”有很多,然而干事业需要的却是“傻子”。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案例56 我把“皮球”踢给学生
临近考试时的时间分配问题。点评:这个“皮球”应该首先踢给领导。领导平时应该限制各科作业量,应该禁止罚抄。临近考试的一周或两周里,应该禁止任何教师布置作业,教师只可提复习建议,学生自主复习。不应该表扬那些靠恶性竞争取得“成绩”的教师,即使他们每天早来晚走,判作业到深夜,揣着病假条上班,也不要称赞他们(但是要关心他们),不应该单纯看考试分数。(目光短浅的教师基本上是由目光短浅的领导带出来的。)
案例57 分班风波
惩罚是一种动力,激励也是一种动力!
对于一个优秀班集体来说,重新分班是个考验。既考验它的凝聚力,也考验它的胸襟。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班主任,面对分班的消息,既要保护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又不能助长“狭隘的爱班主义”;既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又要引导学生保持理智的开放心态。
案例58 新年晚会的节目
点评:教师的民主
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当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应该协商,教师必须像摩西老师这样,随时准备作出不失原则的让步。但是,在确实需要教师拍板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拍板。这未必属于不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