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追星族来说,看一场演唱会,是和自己的偶像亲密接触的好机会。
但想看演唱会,可不件容易事儿。在开票的当天,得早早地守在电脑前,祈祷各路神仙让自己抢到一张票。
太抢手的场次几乎是秒光,只好转向闲鱼、微博、朋友圈,四处求购。
实在没法子,演唱会当天门口的黄牛手中还可以买到票,加的价格更是让人肉痛。
其实,在古代也常常有演唱会。比如《老残游记》里就记载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唱会。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一本小说,主要讲主人公老残四处游历、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官场生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和今天的“旅游博主”有一点像,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大相同。
老残,原本姓铁,字补残,用网络流行语,就叫“老铁”了。当然,在书中一般被尊称为“补翁”、“铁公”、“铁大爷”等。“残”字,取自他非常仰慕的唐代懒残法师--明攒和尚,既生性懒惰,又喜食残食。
老残本来是个读书人,但八股文做得不好,没能考上个秀才,与仕途基本无缘。父亲做过20年官,但一身清廉,且现已退隐在家,家境也很一般。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残拜在一个摇铃道士的门下,学起了医术,成了满世界跑的游医。游历到了山东古千乘这个地方,给黄大户治好了数年的顽疾,得了一千两的酬银。离开黄家之后,老残来到了济南府,想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
走在街上,听到有两个挑夫讨论说,第二天不做生意了,专门去听书。不一会儿,又听到铺子里的伙计也要请假,去听白妞说鼓书。老残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节目,有这么大的魅力。
请教茶房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当地王家的姐妹俩:白妞、黑妞,说书本事了得。特别是白妞,听一遍让人心旷神怡,似有摄人心魄的本事。第二天下午就有一场,要想一睹风采,可得早点去,过了十点就没位置了。
第二天,老残早早地起了床,先四处转悠一圈,吃了早饭,不到十点的光景就到了明湖居。这时戏园子里已经人满为患,前排有几张空桌子,但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原来是VIP预订位子。
不得已之下,老残悄悄给看坐的人塞了200个钱,换来一个小板凳。热门演唱会想要拿到票,就得加价,真是古今通行的法则。
离开场还有几个小时,园子里来了不少卖烧饼油条、卖瓜子红枣的小贩,场内的观众十分热络地聊着天。
终于到了十二点半,暖场嘉宾先出来了,是一个相貌丑陋的男子,一言不发,慢慢调了琴弦,先弹两个小调,又弹了支不知名的大调,渐入佳境。观众们的情绪开始被调动起来,喝彩声一片。
这时,又上来一位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服饰虽粗陋,但也整洁大方,这就是黑妞了。和着弦子的声音,拿了梨花简、鼓锤子,唱腔婉转动听,“如新莺出谷,如燕归巢”。
终于到了压轴人物:白妞王小玉登场了。十八九岁的年纪,相貌清秀,先拿起梨花简丁当几声之后,全场鸦雀无声,观众的心思全被吸引住了,屏声静气等待唱词。
王小玉的唱功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又多好呢?《老残游记》中用了整整两大段来专门描写,我们摘取一小部分: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台下有位少年感慨道,原来以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言甚虚,今日听了王小玉的鼓书,方觉“三日”太少,“三月”才更为透彻。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古代也是同样道理,但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
王小玉的绝佳唱功,除了老天爷赏饭吃的天赋之外,还有长期的积累。常常到戏园子里看戏,各种戏曲流派、名家的都要观摩学习一番,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这样的实力派无论什么年代,都是人人敬仰的偶像。
对于观众或者粉丝来说,能有这样的绝佳体验,也是莫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