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充满故事的大家庭里,家中有着五位姑姑,她们被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这五位姑姑的名字都与花有关,各自蕴含了独特的寓意。加上我的父亲,爷爷奶奶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不同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
听奶奶讲,我大姑和我父亲是在灵山老家出生的,由于爷爷兄弟众多,家庭纷争不断,爷爷在一气之下决定带着妻儿远离故乡,寻找新的生活。在那个时候,爷爷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中的田地,连一丝留恋也没有,或许是他对那个充满纷争的家庭已经彻底失望了吧。我的父亲当时年纪尚小,是爷爷奶奶放在箩筐里挑着扁担一路挑来的。而大姑,则是父亲的姐姐,她比父亲年长几岁,那时的她,已经能够跟随爷爷奶奶一起走路,一路颠簸,历经艰辛,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她见证了这一路的磨难。
据说爷爷奶奶其实应该是有七个孩子的,那个孩子在我二姑之后出生,是我父亲的弟弟,听长辈们讲述,那孩子在月子里就长了“米牙”,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状况。要知道,那时候的国家还处于解放初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卫生条件也相当有限,医疗水平更是低下。在这样的环境下,那孩子没过多久就夭折了。虽然奶奶非常伤心,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这也使得我的父亲成为了家中的男丁独苗。
我的父母婚后一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的。那时候,三姑和五姑都还未出嫁,而四姑则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远在外地,回来的次数并不多,与家里的联系主要依赖于电报和书信,当年通讯远不如现在发达,但那份亲情的纽带却从未被割断。
******************分割线*****************
时间流转到8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开放,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我的家庭来说,三姑和五姑也迎来了她们人生的重大转折——她们都结婚了。在我的记忆中,三姑的婚礼似乎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摆喜酒,仅仅是发了些喜糖给亲朋好友。她的婆家住在甘棠街,没结婚那会,三姑曾带我去过一次,我还清晰地记得在那里我得到了一个红包,那种喜悦之情至今难以忘怀。后来,三姑结婚有了表妹之后,因为婆家条件有限,她暂时住在了三姑丈的亲妹家里,坐月子的时候,都是三姑丈的亲妹妹帮忙给表妹洗澡、张罗各种事宜,特别是三姑在副食品公司上班,凌晨三点多四点就出门上班去了,表妹小的时候也是姑丈照顾多一些。
而五姑的婚礼则显得尤为特别,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辆车身贴满了红双喜字样的面包车缓缓驶来,亲戚们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抬上了婚车,那大概是给五姑精心准备的嫁妆吧。
五姑丈是木材厂一名普通工人,当时他分到了一套简陋的直套小单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婚礼的喜庆氛围。在那个朴素而充满希望的时刻,五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随着婚车前往了木材厂的宿舍,正式开始了她的新生活。父亲曾半开玩笑地说,五姑被“卖”了,但那时的我还小,并不太懂这些话的真正含义。不过,我记得五姑的婚礼还是摆了喜酒的,因为奶奶家里地方不够,还去了隔壁的邮电局摆了好几桌。那场婚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道鸡茸宴羹,那味道真是让人难以忘怀。写到这里,我仿佛又闻到了鸡茸宴羹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