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勇的微博上有这么一句话:“书就是用来班门弄斧的——《故宫的风花雪月》签赠故宫书画部李湜老师。”
故宫博物院研究专家祝勇写了一本有关故宫的书,并且送给了一个在故宫博物院作研究的专家,也算是自己的同事李湜,因而写了这么一句话。《故宫的风花雪月》是一本默默走红的书,却不是我读到的第一本祝勇的书。我第一次看他的书,是从图书馆借回的《江南-不沉之舟》。
在《江南-不沉之舟》里,文字总是缓缓展开,“一个集镇的诞生,就这样确凿,地展现在面前,仿佛我目睹了整个过程,我看到河滩上的卵石被挑选,组织和排列,小的用于铺路,大的用于盖房。我看到有船将南山上的木材运来,木匠们眯缝着眼,用刨子在上面刨出无数花朵一样的木卷儿。我看到河边的水车在不停地舂米,米变成酒,酒又变成温热的谈话。在地图的深处,我看到一个个图案精细,人影晃动的窗格,聆听到暗夜里认袖和饰物的喧哗。”
祝勇的文字,周庄,同里,蓝印花布,青楼红粉遥想,边咂摸边联想起自己的故乡。要是仍旧是二十年前时光,仍旧在那古老村庄,是不是山间另一番景象?那些山谷间腾腾的炊烟,田野果园里的轻雾,世事迁移风情依旧的古老房舍,明媚春风中悠扬的羌笛。
触摸那些记忆中的风景影像,靠近那些曾经融为一体的人事,但互相都感到陌生,这些已经尘封在记忆深处很久,久到已经有锈蚀的痕迹,在日日的蹒跚忙碌中越加沉默,似乎在内心慢慢消遁,离得这么近,却又那么远,这是二十年前向往城市时会料到的悲哀吗?
自那以后,便开始留意这个作家,这位照片上总是帅气儒雅出镜的写作者,是故宫供职的专家,博士,写作的文体被归为新散文,且参与了很多央视纪录片撰稿之类的,文章写作也遍及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等文体,现在又成了主持人,各种身份聚在一体,怎一个丰富了得。
后来,就在《收获》上追着看他的《故宫的风花雪月》,一步步走进他为我们带来的老祖宗的世界。有时候,恍若多年前读余秋雨的感觉。不时地,两人还因为一些往事在网上针锋相对,作为看客,不明究里,倒是觉得两人在写作的文体和路数上,颇有相似之处。只是看祝勇,文字以外故事更加有趣。
凤凰读书在评论《故宫的风花雪月》时说:这是一部关于故宫的纸上纪录片,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风花雪月的背后,永远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祝勇是一个行走的学者,一个东方文化的思考者,一个勤奋的写作者。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