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1015的那篇《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新闻》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比如佐拉的《我为什么喜欢看新闻》。杨硕1015的观点有道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新闻本身也碎片化了。与其关注那些和自己生活、学习、工作无关的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安下心来,踏踏实实看点儿更有意义的东西。用他的原话说,就是
与其跟随一个实时事件的更新,不如在结束之后看看报纸。与其看每天一份的报纸,不如去看周末的回顾。与其看周末的回顾,不如看一份月刊。与其看月刊,不如看年末最后的总结。
杨硕1015的观点其实就是:拒绝碎片化,拥抱系统化。这样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换言之,也就是在延长我们的生命。
佐拉的观点也有道理。新闻是社会运行状态的反映,可以让读者变的耳聪目明。但佐拉同时指出,如果真的要从新闻中获得知识,一要靠读者自己通过拓展信息源,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新闻本身进行判别;二要靠有胆识的人勇敢地去挖掘新闻,促使人们有机会参与治理社会。佐拉的文章最后提到
若不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治理,后果就是被糟糕的人统治。
我觉得这完全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社会而产生的观点上的差异。新闻的碎片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这个传统行业的业态。碎片化是把双刃剑,既让新闻(或者说是信息)的量快速增加,也给读者(或者说是受众、信息的接受者)分析信息带来了不便。我看可不可以这么说,对碎片化新闻的处理方式、时间决定了不同人态度上的不同。佐拉是媒体人士,平日里干的就是写新闻、看新闻、分析新闻,其对碎片化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强,分析时间也比较充裕。而杨硕1015学的是工业设计,想必平时没有太多时间专门分析碎片化信息,也没有太多经验和方法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源来分析碎片化信息背后蕴含的内容。换言之,我看能不能这么说,佐拉喜欢看新闻,恰恰是他具有了碎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而杨硕1015不喜欢看新闻,则是他在这方面存在处理能力或者处理时间上的欠缺呢?如果这么说能被怹二位接受,也能被一些朋友认可,我看能不能进一步这么分析:在整个信息流处理的产业链上,佐拉和杨硕1015分处不同的地位,佐拉本身就是信息的生产者,而杨硕1015则主要是信息的消费者。由于分工的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人往往实在具备了某种能力的基础上才会喜欢某种事务。我看不懂网球的话,自然很难喜欢上看网球比赛这种事;我不会打网球,让我喜欢上打网球这种事更是很难。我觉得对佐拉而言,喜欢看新闻并非单纯是他个人爱好,而恰恰是证明了他拥有了“看新闻”的能力。杨硕1015不喜欢看新闻,但主张去看报纸、周末回顾、月刊和年鉴,也是因为他有比较强的从系统性信息载体中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信息的消费者对信息的生产者是依赖的,杨硕1015看的各类系统性内容大多是由佐拉这样的信息生产者提供的。是否喜欢看新闻看似只是个人偏好,但背后却是人们在信息处理产业链上处在不同环节这一玄机。信息处理既然形成了产业链,那么佐拉所言
新闻其实是可以与读者产生关系的。假如哪天,简书的老板说,来简书写文章的人写满50篇文章,就会装订成一册寄到你家里。这样的新闻一定会让你开心,并且与你产生了联系。
才会变成现实。
现在该言归正传了。我不是新闻从业人员,只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那么我为什么喜欢新闻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职业原因。采集并整理碎片化的信息,进而进行分析形成系统性的文字,本来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在这一小的产业链中,我的领导扮演的是类似于杨硕1015的信息消费者的角色,而我则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其实是个二道贩子)。另一方面,则完全是个人爱好。信息是流量概念,只有沉淀下来成为历史,才会成为知识的存量。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儿,任何知识的存量都不会被拒绝,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