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来《有书》了,一直在《得到》这两天来到了《有书》。这两个软件还有《微信读书》,可能是我终身要使用的吧,只要软件平台在我可能一直会使用,几乎每天都会打开完播率达到了99%。
我喜欢自己写,也喜欢抒发情感,更喜欢看别人写的。我非常的喜欢看人物自传,一个伟大的人士,他长期的一生和他的所有贡献,我通过两个小时可以全部了解,而他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总结。
我觉得这种启发是什么事情都无法替代的,说不定他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世界就会影响你的一生,重新形成人生的价值观。说句实在的一本书我们读完一遍不能完全记住,可能只记住其中的一两句,再读第2遍的时候又有另外的滋味,就像我当年读《百年孤独》一样。
我第1次读的时候读的云里雾里,连人物关系都没有搞清楚,我觉得混乱的到了极点。而且里面的人性和恋爱观都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我就是想知道他为何成为世界经典名著,而且经久不衰,所有的学者都在研究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后来我就听了他的拆书稿,又听了他的讲书稿,再后来又拿去读的时候就,能简单的通透的读一点了。一件事情需要反复的去做,反复的去打磨,最后才能真正的变成铁杵磨成针的过程。
读不懂就多读几遍,不明白就好好问问吧,再不明白就查查资料吧,实在还弄不明白就找一个导师吗?
而木心是很多文学大家推荐的一个人物,他自己必然是冠通古今,上下五千年以及外国的很多历史,他几乎全都有读过,而且不止一遍全部都能通透的梳理个遍。
古代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争权夺利?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为什么有文学?这些抽象并且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木心全部都能给你回答。
如果不是读书,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物,如果不是读书,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道理。如果不是读书,我根本不知道原来世界是多面的。
我听完有书的拆书稿,想立刻买一本《文学回忆录》回来读一下。其实随着听书软件的盛行,我好像越来越懒了,更喜欢听别人给你讲出来,不愿意一页一页的翻了。
几乎主要是手机有电,我都会是打开电子书的AI机器人给我读,或者《微信听书》给我读有声演播。我也没有弄明白听书和读书到底有什么区别,但我知道听书的效率会更高一点,听的会更多一点,量肯定会上去的。
世界上有那么多书,我们是全部读不过来的。即使我们读过了很多书,也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记住,有的时候做不到就不要强迫自己,只记住与你有关,与你当下相关,与你当下有用的就可以。
当然还有一点,最好能当下读完以后就学以致用,不要把它放在记忆的最深处,留在记忆里头生小崽儿吗?脑子是越用越灵的,记忆是越用越深的,一旦不用就会生锈的。
2022年2月20号星期日北京天气晴,下午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