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值得被命运温柔以待,每朵花都应该长成它应长成的模样。
这几天,一个707分考上北大的农村女孩写的一篇关于贫穷的文章在各大公众号上疯狂转载,刷屏了朋友圈。
文章写出自己在贫穷生活下仍然坚定地追寻梦想,不屈不挠,最终收获硕果的故事。许多人被女孩的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可是我想说:姑娘,你该感谢的,无论怎么样也不应该是贫穷。
且不说贫穷会让人变得自卑敏感,桎梏了成长。甚至她自己都有写到: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我深深敬佩她为摆脱贫穷做出的努力,我也为她的成功而由衷高兴。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问一句:为什么要感谢贫穷?
在文中,王心仪写到她的童年没有玩具、零食和游戏,这些在寻常人家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她无法想象。但她却执着地相信她的童年充盈着乡间的平淡和充实。可坚韧的小草遇到沉重的大石,失去了享受阳光雨露的权利,纤弱的身子只能穿过石缝,被迫改变生长方向,汲取那微薄的营养
本能够在妈妈怀里撒撒娇,烦恼尽抛,过上无忧年少。或者来到玩具店可以像寻常人家的小女孩拽拽妈妈的衣角,指着橱窗里的芭比娃娃告诉她,“我想要”。而不是穿着缝缝补补的破旧花棉袄,向着将你压迫得近乎匍匐的贫穷继续低头弯腰,用着令人心疼的口吻说上一句——“贫穷,真好。”
你说贫穷使你精神充实,我说,富有会拓宽你的认知,至少让你腰板挺直。可贫穷只能压弯你稚嫩的肩膀,将你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吞噬,让你不能做个懵懂少女去仰望星空怀想未来式,只能面对着广阔黄土地扛下重担,朴素务实。
《奇葩说》有一期话题是“生活的暴击值得感激吗?”马薇薇的一段话令人动容。
对于生活的暴击不禁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
似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对待挫折能有如此感激的态度,“多难兴邦”,“吃亏是福”……口耳相传的古话,以及少时就要求全文背诵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对待这些挫折的态度,永远是宽容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告诉他们感谢挫折,拥抱挫折。当我百度挫折相关的作文时,出现的作文无一例外均在歌颂挫折给自己带来的成长。
我看到无数作文引用贝多芬的例子:
妥妥的小学生满分作文啊。
的确,贝多芬,32岁就耳聋了,还刚刚失恋,对音乐强大的热情使他迎难而上,他大部分成名作也确实都是在耳聋之后完成的。可他是不是应该谱写一曲《挫折交响曲》讴歌一番挫折对他的戏弄?呸,他谱写的是《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他谱写的是一个英雄斗士与挫折不断抗争搏斗的过程,扼住命运的喉咙,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就算有人摁着他,打他骂他说你不能创作音乐,那也无法熄灭他似火的灵魂。你必须承认,有种人他是摁不住的。他们万里挑一,如同天选之子般,挫折见他也要抖三抖。
可我们中的大部分终究只是普通人。
挫折是激励着许多人,磨砺了心性,可如果绕行到它的背后,却能看到它投射下长长的阴影。
挫折往往会使人丧失信心,质疑自我。
挫折还阻碍了我们的步伐。就算挺过去了,很多时候却是错失了良机,因为它耗时耗力,成本过高。如果没有这些打击,贝多芬会不会有着更加辉煌的成就?谁也不知道。
战胜挫折需要诸多主、客观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任缺其一都会功亏一篑。举例而言,时势造英雄,亦可扼英雄。这是特定客观条件所推动的。相对的,严重摧残的压制下不知掩埋多少人才。因为个人的力量是何等脆弱,螳臂当车,如何抗衡?竭尽全力掀起的风浪最终也只是归于宁静罢了。
最重要的是,不是谁都能从挫折走出来,而像贝多芬那样从挫折中走出后并能造就一番辉煌的更是凤毛麟角。可怕的是,我们竟把这些小概率事件当作命中注定。
每个人都有服软的权利,为什么非得和挫折硬肛?
就算我好不容易从挫折中走出来了,我又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凭什么要赞美讴歌险些压垮我的挫折?
有人说,感谢挫折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我想说,这是强者对弱者的精神压制。以挫折为界,一边彰显了强者的优越,另一边却暴露了弱者的悲哀。冠冕堂皇地说教,不过是以感谢挫折为刃,一点一点凌迟着弱者最后的尊严。
有人深患绝症,你告诉他“守得云开见月明。”
有人遭遇车祸,你说“因祸得福”。
有人难以自拔,你说“不经折腾。”
要知道,有些人,是走不出来的。有时候,挫折彻底让人失去行动能力,使人置于幽深的低谷,他们在角落里发出无助的呻吟,没人听到。他跨不过去这道坎啊!失败的他沦为人们的笑柄,饭后的谈资。于是,有人在圣诞节万家灯火唱着新年好;也有人,在圣诞节因为抑郁症结束自己的生命。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感谢贫穷?
让人成才的关键是自身的努力还是贫穷本身呢?显然是前者。如果贫穷有利于成长,我们为什么还要扶贫就困,摆脱它呢?摆脱一个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东西,这个逻辑岂不是很怪?
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归因,把成功归因于贫穷,其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抛到脑后。因为,《感谢贫穷》比《感谢我的坚持我的努力妈妈的教导》更能挑动大众的情绪,获得更高的点击率。现在负能量满满的文化场域下,我们真的太需要这种“寒门出贵子”的鸡汤来滋补了。大众需要找一个出口,媒体自然也就当仁不让。而贫穷,万恶不赦的贫穷,也能被吹到天花乱坠。
其实很多看客脑子也很清醒,姑娘没有错,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励志了。错在那些造势的人,去给贫穷歌功颂德一番。居心何在?获得更高的曝光率和流量?亦或是试图通过美化这种贫穷,以正能量之名掩饰背后贫富差距的不公事实呢?
而这样做无非是用一种片面去掩盖另一种片面,结果只能是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基于这个喧哗骚动的社会,片面的东西似乎总能赢得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