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女儿抱怨,大学食堂的饭真是难吃!还发了微信圈,怀念高中餐厅饭菜美味,她几位高中老师点赞。曾一度没有太多情感的中学校园在她心中似乎清香起来,其实那就是一种留恋。
我甚是理解女儿有心情,如同我当年,为了理想,离开父母远行千里赴外地求学,地域文化、乡土风俗及饮食差异,激发出内心潜在的乡土意识和家的概念,体会到了思念滋味。吃不好,不好吃,都会想家,没有理由,就这么简单。
饭难吃,是基于对比之后的胃感,之前长期呆在家乡,特别是守在父母身边,曾习惯了本土饭菜味道让人难忘,这其中隐藏了一种生命密码,用一个时髦的词说,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永远铭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即便这位或那位妈妈厨艺可能一般,做出饭菜不一定全是美味,但自幼儿起嗅觉胃觉习惯了妈妈的做法,长大以后面对山珍海味却有时没有食欲,有时甚至被人家误认为招待不周。范围再大一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聚焦一起生活,早已习惯了各自家乡饮食种类和习惯。
正因如此,同样饭菜摆在大家面前,有的喜欢有的挑剔,表面是每个人饮食偏好不同,实质与母亲或家乡这一源头密切相关,因为自小差异化生活潜移默化影响了每个人。虽已科学印证,但生命密码这种内在的作用和力量还是令人费解,谜一样地存在。
想到这儿,又想到我儿时的事。
饥饿,更准确地说长期没有足够的白面面食享受,是永远无法抹去我心中的记忆,能饱食一顿白面馒头或面条,那绝对是美味,胜于过大年响大炮一样的满足和喜悦。有年闹饥荒,自然白面成了奢侈品。有次母亲熬了一锅小米饭,里面一起煮了一些去皮的土豆,在父亲手中擀面杖有力的捣捶下,米粒成浆状,土豆变成了泥,浆中有泥,泥中生浆,很快,我们兄弟姐妹每人面前的碗中都逐一铲入一块米团,父母再给我们每人碗中少倒点胡麻油,一顿美食诞生了!用筷子轻轻夹一小口米团,蘸一点油,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小米的醇香,土豆的清香,胡麻油的浓香,交杂在一起,嘴里满满都是香!舍不得马上吞下去,慢慢嚼,慢慢品。不大一会一锅米饭就被消灭干净,却不记得当时父母吃了没有?或吃饱了没有?
前几天我将小米、藜米、大米混在一起,仿效当年父母做法,蒸了一碗米团饭,担心妻不爱吃,特意大米六成多,不敢加土豆,配的是鸡肉炖土豆,没想到妻还是提出抗议,认为小米放多了,太细,咯牙!
冷静想想,我虽然认为将儿时父母做的米团改良许多,配了下饭好菜,应该更加合理美味,但妻儿时生活环境远远优于我那时,对这种似乎改善型的东西兴趣不足,甚至是拒绝那咯牙的小米粒,根本原因在于儿时胃觉养育的环境不同。说到底,妈妈味道不尽相同。
女儿的吐槽,让我想起这么多,想到了历史,想到了骨子里的东西,想到了妈妈的味道。
速记于2021年10月7日晚上,10月13日晚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