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营和互联网运营有哪些不同呢?
在《互联网运营之道》中,作者的观点是:传统运营和互联网运营最大的不同在于“变现的模式不同”。前者是先收钱,后提供服务,服务的对象是我们的“客户”,典型的如电信、联通、移动;互联网运营,是先提供免费产品(服务),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再寻求变现模式,典型的如微信、支付宝、百度等。
变现模式不同,就意味着转化的模型的差异化。通俗一点讲,就是“转化漏洞模型是不同的。”
转化漏洞模型的不同意味着,我们其在广告宣传、获客方式、客服和销售人员安排、工具选择、资金投入的比例上是有极大差异的。
常用的转化漏斗是这样的:
互联网运营的优势在于,漏斗的六个环节的数据,每一个都是可以跟踪和监控的。但是,传统中小型传统企业,漏斗中的六个环节,有一些是很难监测的。尤其是展示量、浏览量、点击量这三个环节。
“数据难以监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数据难以监测。传统的品牌传播,像电视广告、地铁广告、线下社群很难进行效果监测。而朋友圈转发、微信群、QQ群、微博这类工具,虽有数据监测的工具,但很多企业是没有用起来。
2. 数据监测的成本太高。监测这些数据,不仅要有意识,还得懂得使用一些常用的数据统计的工具和Excel表格工具,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这样的人才。
3. 公司领导层没有数据监测的意识。这点其实是最可怕的,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老板,会因为人员成本和费用的问题,拒绝使用这些数据监测工具。
打开51job、智联招聘、Boss直聘这些网站,会发现很多公司都在招推广市场、社群运营、新媒体编辑、用户运营这些岗位。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招聘内容中,很多不同的岗位,它的工作内容却是很相似的。
这就意味着,很多公司其实并不能清楚的定义,这些与运营相关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任职要求,甚至不知道公司目前需要什么样的运营?
先把人招进来,边学边做,这行业的现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到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和接受系统的培训。很多时候,运营不得不面对老板不支持、上级领导半吊子、身边同事不懂行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运营通常面对的都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常常是一个人要干包括方案策划、文案撰写、数据整理、设计、客户跟进等一些列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其实是如何找到工作的重心。
打通“三端六环”,建立数据模型
产品的运营工作多围绕用户量和用户活跃度展开,不同类型的运营,KPI指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内容运营的考核指标通常是“内容贡献量”、“内容贡献人数”、“内容消费量”等。用户运营的KPI通常是“用户规模”、“活跃用户规模”、“用户活跃率”、“流失用户召回量”等;活动运营的KPI则更多是“活动参与率”、“目标达成率”等。
对于很多中小型传统企业来说,运营工作内容通常不会分得那么细致,在这种情况下,对运营工作考核是极不容易的。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任何类型的工作,其宗旨都只有两点,第一:为企业创造价值。第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运营,也是一样。
要找到工作重点,就必须从“三端六环”着手,一家公司运营负责人,必须先掌握“三端六环”的数据。
那么,“三端六环”具体指什么?
三端指的是:媒体流量数据,网站数据,订单数据。
六环指的是:展现量、点击量、留资量、潜客量、订单量、成交量。
关于三端六环的详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流量池》一书中寻找答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家招生以线下为主的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的生源都来自熟人介绍,亲人、朋友、同行、学员的转介绍。如果,你来到这样一家公司做运营,工作重心是什么?如何确定你的运营在这家公司是有价值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三端六环”着手。
该公司的“三端六环”是这样的:
三端:
1. 媒体流量端:全靠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传播;
2. 网站数据端:连正式的官网都没得;
3. 订单数据:通过微信或电话一对一沟通。
六环:
展示量:没有办法完全监控。
点击量:没有办法完全监控。
留资量:微信或电话报名,手动统计。
潜客量:全部都在微信好友中,没有办法全面分析。
订单量:每次发布活动,靠打电话或微信联系,手动统计。
成交量:靠天吃饭,朋友介绍的多就多些,少就少些。
通过“三端六环”的数据跟踪,我们一定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再从下往上推,如果公司单月的销售业绩为30万,成交量是10单;订单量(到访或预约)为50个;潜客量为100个。下个月想要提升销售额,最直接的方式是提升潜客—订单—成交的转化率。这部分通常都是商务部(销售)的工作。
运营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前四环:展示量、点击量、留资量、潜客量。从运营的角度,他的KPI必须以尽可能的增加留资量和潜客量。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运营的工作重心已经找到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增加产品的展示量、点击量、留资量和潜客量。在该公司展示量和点击量没有办法完全监测,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人去传播”。
只是,无法进行数据化的监测,运营的KPI指标就无法量化。
无法量化的KPI指标,带来的结果只能是:“结果好了是别人的功劳,结果不好运营背锅。”或者说:“领导们过于关注过程,只要过程中有纰漏,就认为你的工作就是没有做好。至于,结果好不好,跟你没关系。”
根本原因在于,运营的工作离结果太远了!
在建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成熟型的互联网企业,打通“三端六环”在正常情况下是不难的。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型传统企业来讲,非常有难度。
在打通数据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类问题:
1. 企业老板不认可打通“三端六环”的价值,这一点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不做赘述。
2. 知易行难,在进行数据打通的过程中,需要全公司人员的配合,最直接的就是客服、销售等。长期在“传统模式”下工作的员工,短时间很难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表现为不愿意配合。
3. 打通三端六环,建立数据模型,这项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立见成效”的。但在职场一项短期没有产出的工作,很难得到领导的认可。甚至,领导的意志不坚定,很有可能让你“中途放弃”。
4. 在做这项工作的同时,必须既有长期思维,也要有短期思维。短期的产出,必须是可以让人看得见的,比如策划一场活动获取到100个有效客资;通过社群运营,找到60个潜在客户等。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明明已经有短期产出,可是领导不认可怎办?”,俩字“凉拌”。领导都是“贪得无厌”的,在数据没有打通的情况下,100个客资和60个潜客也就只是一连串的名单而已,只有把“三端六环”的数据打通,这些数据才能跟结果(销售额)有关系。
做运营,必须要有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都包含哪些呢?做运营,有四个成本意识必不可少,它们是时间成本、人员成本、资金成本、机会成本。
任何时候任何公司,资源都是有限的,相对而言,在中小型传统企业里面的运营,用于试错的机会,以及可以调动的资源都要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对成本意识的缺乏,往往是致命的。
如果因为运营人员本身成本意识的缺乏,造成时间、人员、资金、机会成本的浪费,或者投入产出比过低。运营工作也是失败的,轻者会降低在领导心目中的信任,重则失去工作。
关于成本意识,后面我会有专门的一讲来和大家聊。下一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聊聊运营中“做局”和“破局”的概念。
END
话题讨论:
一家企业,如果长期无法打通”三端六环“的数据,会遇到哪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