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网友的邮件,说自己五岁的儿子经常被幼儿园的老师投诉说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她跟孩子的爸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以恐吓,却没有半点收效。问我有没有好的应对方法。我回邮问,小孩平时在玩时,大人有没有经常陪在身边问他好不好玩?要不要喝点水?吃东西之类的?网友回信说,怕他无聊,一般爷爷奶奶都陪他玩,陪他说话,看电视时也不例外,会问孩子,电视在说什么?好不好看之类的。总会给孩子最大的关注。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请别打扰孩子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不少成人觉得自己小时候是缺乏关注的,于是希望把自己童年的缺失加倍地补偿给现在的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冷落。孩子在看电视,家长不断地问电视好不好看?问电视里面在演什么?孩子专心致志地在玩玩具,大人不断地在旁边问这个好不好玩?要不要喝点什么,吃点什么?孩子的注意力不断被大人的关怀打断,久而久之,孩子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专注地去做一件事。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某次公益活动中,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告诉我,她在做作业时,奶奶总是过来问她要不要吃点水果?一会又问要不要喝点牛奶?一会又问会不会觉得太冷、太热……她觉得烦死了,真想叫奶奶滚开,可又知道这样对奶奶很不尊敬,只好忍着。瞧,我们的孩子多善良,多懂事,又多苦恼。
当孩子专心做事,那怕只是玩,也不要打扰他,让他有专注的时间。尤其是比较小的婴儿,家人总是怕他们闲着无聊,总是搅尽脑汁跟孩子说说话。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对孩子是最大的打扰而不是呵护。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得从娃娃抓起,从给孩子独自玩耍的时间开始。
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孩子会给你专注的惊喜。
给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
现代人的各种压力都很大,家长很难有很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就算好不容易有点时间了,不少家长也是一手拿着手机等电子产品一边陪孩子。这样的陪伴比不陪伴其实好不了太多。
首先,在这样的陪伴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不重要,不值得被爱。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其次,孩子看到父母三心两意,没有专注于一件事上,他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也就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了。给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专心致志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孩子也就学会了专心做事。
还有,现在各种手机拍照都很方便,而且很多家长都备有专业的相机。看到孩子可爱的瞬间,家长都狠不得刻录下来。于是在陪孩子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举着相机说“宝宝看爸爸/妈妈”“宝宝看这里”“宝宝笑一个”……之类的话。孩子最后会不胜其扰。我家小孩就曾在四岁的时候对我说过,妈妈,你别再拍了,能陪我好好玩吗?从那以后,我不再热衷于拍照分享,而是专心陪伴。
相片,录像,这是一个记忆成长的美好而直观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须的一种方式。但作为父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陪伴是主料,拍照与录像是调料。没有了调料,烹饪不出美味的食品,但若没有了主料,我们的菜就没法做了,就变成舍本逐末了。
真正的陪伴,不是人在陪、心在外,而是基于对孩子的懂得与谅解,是对孩子天性的保护,是真正愿意陪伴孩子一起快乐。不要把大人的思维放在孩子身上,陪着孩子时,放下手机,把自己当孩子一样,陪在孩子身边,全身心的投入。
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最要紧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父母在陪伴时要把重点放在了解、满足孩子心理需要方面。
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
选一件孩子喜欢做的一件事,让他独自专心去完成。刚开始,孩子不一定能完成得很好。如果他只专注地做了五分钟就走开了,记住不要批评他,而是表扬他这专注的五分钟。这样往往能激发孩子的斗志与自信。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希望自己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
下一次,如果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八分钟,那也要狠狠去表扬他进步的这三分钟。当然孩子有时也会有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某天他又退回到了只能集中注意力三分钟。这时候,不要说,‘你怎么又退步了。’‘瞧,你就是这么坐不住。’之类的话,直接忽略就是了。因为这些话会让孩子认定他就是一个坐不住,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忽略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只关注孩子的进步,慢慢,孩子就会越做越好,不断进步,最终会养成专注的好习惯。这非常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用心。
言传更要身教
绝大部分的家长都知道注意力集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有父母因为自己深受注意不集中之害而苦口婆心告诫孩子要做一个注意力集中的人。但道理停留在嘴巴上的效果甚微,最后家长往往会崩溃地发现,孩子跟他们一样注意力不集中。
要想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人,父母要先成为专注的人。尤其在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可以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候,家里的每个人都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慢慢孩子会被家里这种专注的氛围感染,也更容易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同时也要注意在学习的时候专注于学习,在玩的时候专注于玩。不要在孩子玩的时候跟孩子谈学习。这样孩子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而玩的时间一点也不会少,兴趣爱好也会发展得很好。
抚育环境的质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具决定性的,也是最持久的。孩子如何学习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两个激活我们并成为我们父母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