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1
今年的新年愿景,是除了每周读新书以外,花时间重读一些以前看过的书。重读一本书就像重游一个城市,能静下心来不急躁的慢慢欣赏,往往能看到初次错过的的动人细节。
看着满架的书,思来想去,第一个拿起的是韩寒这本《青春》。
书是几年前在纽约的中文书店买的,那时很久没读中文书,想念得很,也没怎么挑拣就买下了。第一次读完以后完全不记得书里写了什么,只印象都是些没深度的杂文,不怎么好看,完全没有往年读韩寒畅快淋漓的感觉。
重读记第一本,正好从易到难,从最没营养的书开始。
《青春》大多收录了韩寒2010年时的杂文或微博评论文。编辑倒也不挑肥拣瘦,什么题目都收,结果全书充满了抱怨和唠叨。那时应该正是韩寒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的人生。按他的话是 “青春已过,还没被生活磨了全部念想” 的时候。然而跃然纸上的韩寒,却活脱脱是个市井老大爷,操心房价,操心油价,抱怨电影太烂,抱怨社会不公,甚至还专门有一篇唯一的内容就是告诫大家坐车一定要系安全带!
韩寒文笔向来消极,年轻时消极中还带着些热血,现在的消极变了质,杂着酸溜溜的小市民情怀。虽然文笔依然犀利,但整天张口闭口是房价和排污费,已然失了情怀。倒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极其中肯: “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 这么多年,韩寒终于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愤青,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抱怨,婆妈的韩大爷。
• • •
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巧也在读曹林的《时评写作十一讲》,主要是教人怎么写时事评论。然后才突然意识到《青春》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时评,而且每篇都是曹林所描述的反面教材。
《时评》的第一章是说读书的重要性, 纵观《青春》全书,甚至是韩寒以前的杂文或者小说,从来看不到他引用过别人的文字。倒并不是说常引名人名言就是好文笔,但是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出韩寒曾经读过什么书,或是爱读些什么书。
曹林写:“ 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人,他当然也能写评论,但他的评论永远只能停留于非常浅层的道德批判层次,或者义愤填膺的批评某种东西不道德,或者简单的为某个政策叫好,而不能超越简单的好坏,明显的是非作出更有价值的阐述和判断。” 这话放在韩寒的这本时评上真是再恰好不过了。
在当下这种乌烟瘴气充满精神雾霾的环境里,好像更想看到干净整洁的文字。
韩寒的文章就好像是路边摊的烤串儿,年轻的时候每次都吃的畅快淋漓,便宜又解馋,长大了以后却很少再吃。倒不是嫌弃味道不好,但未免觉得烤串儿不精致,不卫生,不新鲜,吃了还容易拉肚子。这次偶尔吃了一回,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不免伤感。
韩寒这本《青春》虽然和青春无关,确也悼念了我们的青春。不是他写的不好,可能只是我们的品味提高了。想当年初中的时候,我还喜欢过郭敬明呢!
• • •
重翻韩寒,竟然这么多感慨。青春已逝,其实也没什么不好。青春也许是人生最好的时候,可其实所有的当下都是最好的时候。
最后附上曹林定义的好的时评,九小姐深以为然:
公允而不中庸,执着而不自负,包容而不无原则,成熟而不圆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浅薄,智慧而非耍小聪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绪化,激情而非滥情,谨慎而不保守,冷静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逻辑上恰到好处的调和,这就是评论的分寸。
2016年1月9日 于纽约
附:摘抄
《青春》韩寒
- 《序言》: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
- 《序言》:虽然感动不常在,但好在一些念想就像一张防坠网。我其实不喜欢理想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现在更多的变成了商家用来包装人为关怀的空词。好似一两个广告就能使年轻人内心激荡,好似每个人都必须得有攀登珠穆朗玛,征服撒哈拉的一些小九九,否则就是迷茫和麻木。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一张机票能搞定的事情,准确的说应该叫旅行计划。而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使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我甚至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就像每一个时代里的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一样。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 《青春》: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
- 《青春》: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墙上。
- 《你知道的》:热血一定要洒在它该洒的地方,否则它就叫鸡血。
- 《答记者问》:我们总是把送外国人一点土特产当成在给外国人输出文化。
- 《2010年随想》: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
- 《城市让生活更糟》:提一些建设性一件是最让人痛苦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掌权者需要你的建设性意见,你所有费心想的意见完全得不到任何的回馈。与其这样,我要么做一个歌颂者,要么做一个批评者,我绝对不做一个建设者。
- 《拍一拍身上的土》:这些人们拍电影和化学家一样,最讲究的是元素。
• • •
《时评写作十一讲》曹林
- 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人,他当然也能写评论,但他的评论永远只能停留于非常浅层的道德批判层次,或者义愤填膺的批评某种东西不道德,或者简单的为某个政策较好,而不能超越简单的好坏,明显的是非作出更有价值的阐述和判断。
- 再者,评论写作是一个不断吸收心思想,不断形成新观念,不断习得新经验的开放过程。我们应该在对时事的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积累心得知识,而不是在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中透支自己的所学所积累,把自己写空。
- 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因为研究和了解某个社会儿对这个问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困惑和答案。
- 我觉得思想,语言和文字遵循着三种不同的思维。一种东西,在脑中想,用嘴说出来,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出来,完全是不同的感觉。一个能思想的人,不一定善于口头表达,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文章不一定写得好。
- 公允而不中庸,执着而不自负,包容而不无原则,成熟而不圆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浅薄,智慧而非耍小聪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绪化,激情而非滥情,谨慎而不保守,冷静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逻辑上恰到好处的调和,这就是评论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