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以宁静为主题,作者以自己的视角从不同方面观察、思考着苍茫戈壁上的“它们和他们”:暮色、牛、食物、访客和逝去的生命---宁静的存在。
牛妈妈与小牛,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只允许每天相处十来分钟,妈妈的奶水要供人类食用,而调皮的小牛即便是短暂的相处,只是喝几口就就去玩了。作者的描写赋予牛生动的画面:夕阳西下的时候牛妈妈“心事重重”的往家赶,因为有嗷嗷待哺的牛宝宝。。。主人们喝着牛初乳的时候,小牛“气呼呼”的卧在旁边,仿佛知道在吃它的口粮。。“可是谁叫它不好好吃饭呢?好像这个陌生的世界远比妈妈的奶水更有吸引力似的。总是没喝几口就烦了,掉头就跑。害得牛妈妈跟在后面追,边追边苦苦呼唤”,这个场面像极了人类妈妈们对自己幼子的呵护与宠溺,追着小孩子喂饭的场景,舔犊情深,动物也是生命,动物也有感情,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作者做到了。
作者同样赋予食物以生命:揉了盐的包尔沙克,口感是“富态”,揉进红糖的油叶子是“暴发户”,揉进葵花油的面粒子是“富二代”。。。虽然食物匮乏:一天只有一顿正餐,两个月的时间蔬菜只有两颗白菜和二十颗土豆,但是在嫂子的巧手搭配下一家人吃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流水作业包包子的场景,极其温馨,亲人之间的互动、调侃和互助在荒凉的戈壁熠熠生辉。
作家写到: “简单寂静的生活中食物最美味”,若是在城市,最重要的事是“活的更好些”,在荒野里,人需得抛弃多余的欲望,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荒野没有侥幸,没有一丝额外之物,在物质发达的时代,人们常常纠结与不知道吃什么而烦恼,在荒野上牧羊人家把有限的食物发挥到极致,日子过的热气腾腾,是最接朴素的生活,是最原始的对食物的尊重。
社交—作为满足了基本吃住需求后更高一层面的需求,李娟用《访客》,《访客2》两幅篇幅介绍了荒野深处孤寂的人们的社交方式。
牧民简单、淳朴、直接的待客方式,在荒野里,牧人的好客,既出于寂寞,也出于互助的人际需求。每个人都作为主人,为他人提供过食物和温暖的房间,同时他也不可能避免做客的境遇。这种宾主间的平等,令荒野中的人际交往踏实、真诚又单纯。客人登门,有茶喝茶,有饭吃饭,有肉吃肉,碰到劳动一起干,充分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交往原则。“在荒野里,礼数永远大于利益,举坐畅谈的快乐高于一切”,作者作为体验生活的客人也乐于其中观察着、忙活着、记录着。。。
最后,最大的宁静—逝去的生命,作者弱小的身躯(不到80斤),却敢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一人独自在荒野中寻找穆斯林的坟墓,“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而是人的静啊,人终究是孤独又无法泯灭希望。。。。”
这一章无时不处体现着作者的悲悯之心:对动物、对苍天、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流动的、静止的、存在的、消失的,都以他(它)的方式守护、滋养着人们。
玉君
2023-12-28